发表时间: 2008-11-19 12:57:14作者:正见
明朝神宗万历年间,有一位法名释樵云的僧人,被万历皇帝封为国师,万历皇帝还将自己身上所穿的龙袍的裤子赐给他,在古代这是极大的殊荣。从此以后释樵云就被人称为“龙裤国师”。
龙裤国师出家前俗姓郭,福建漳州人,万历年间出家。因为他幼年没有读过书,所以学佛经时很困难。为他剃度的和尚,认为他难以教化,只让他担水砍柴做各种杂役,其它的东西都不教给他。有的时候释樵云想学点佛经,庙里的长老都只对他说:你应当做做苦行,以消业障,其它的不是你该学的。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好几次,他都只认为是自己的业障所致,从来都不生一丝一毫的抱怨之心。
释樵云想修佛,又无人教导,而且每日都做着各种杂役无暇识字以读佛经。一日他正在叹息的时候,恰好一位高僧到了他出家的寺庙。释樵云夜里干完活后便登门拜访,询问如何修佛之事。高僧见其意虔诚,其志坚定,便为他说了古代僧人苦修佛法的事迹,并为他讲了净土宗念佛的方法。
释樵云听后,就真的仿效古代僧人到山中石窟里苦修净土宗的佛法。最开始时,他每日只煎米汤以止饥渴,后来因为山路难行,化缘不便,就自己种了些薯芋以果腹。后来,他進山苦修的地方还是被人找到了,庙里的僧众劝他回庙居住,可都被他拒绝了,他发誓要在山中清修。他在俗家的侄女听说舅舅出家后,隐居山林十分清苦,便携布一匹布来看望他,再三劝他回庙中居住。释樵云依然不为所动,坚持在山中苦修。侄女要给他布他也不接受,最后没办法只好将那一匹布放在他那里,便回家了。从此释樵云在山中每日苦修从未间断,那一匹布他也从未触碰过,这样过了十三年,那一匹布上积累的灰尘也有一寸厚了。
一日,山下有位卖杂货的人,当日没有赚到钱,正要回家做饭时,天又下雨了只好上山避雨。看到了释樵云修佛的茅草棚,便進去避雨,又向他要一些食物充饥。释樵云说:可以,稍等一下待我从此坑下,拾些石子来,然后再款待你。他随即便拾了一些石子洗干净放入小锅,加少许水,要那卖杂货的人烧煮。那人不知这有什么用,只好照做。不一会儿,释樵云便说芋头熟了,那人打开锅盖一看果然锅里都是煮熟的芋头,个个形如所拾的石子。一品赏,其味香美。释樵云告诫他道:此事切勿泄漏,今后你可常来吃此食。后来释樵云便到了山脚下,搭了一个凉亭,白天为过往行人供应茶水,分文不收,晚上依旧苦修不停。
又过了三年,万历皇帝的母亲也就是皇太后去世后托梦给万历,要请有德高僧为她超度。万历命通天监占卜,看看当今天下的高僧,出于何地。通天监占卜奏道:臣每观闽省,常盖祥云一道,圣僧或许将出于此省。万历即颁诏书,让闽地也就是福建的著名僧人進京,为太后超度。当时福建南山寺的释昆季很会做法事,是受请進京的僧人之一。释昆季动身赴京,途经释樵云搭的凉亭,休憩喝茶。释樵云问他欲往何所去,释昆季便说了進京之事。释樵云便请求伴游進京。于是,释樵云成了为释昆季挑行李的脚夫。
万历皇帝让人在北京新城门入口的门槛处秘密埋下一个装有《金刚经》的盒子,并让守门官员令来京的福建众僧,一一从新城门入京。凡入者,必发路费,叫他们从另一城门出城,并配船送他们返回福建;若不入,则可问他原因,并禀报皇帝。同时去的福建僧人,都从新门入京。只有释樵云一人,不敢擅進,而是跪在门前,喃喃念诵。守门官员问他为何不入。释樵云答道:地下有金刚。守门官员便将此事上奏给皇帝。万历大喜出迎,亲自问释樵云为何不入,释樵云依然答道:地下有金刚。万历说道:何不倒着入城门?于是释樵云便翻身倒立着進了城门。皇帝命左右取出门下藏有《金刚经》的盒子,说道:朕是以此法试验众僧。非真高德之僧,怎能知地下埋有装经之匣。
释樵云于宫中做超度法事时十分简单,万历有些怀疑认为太简单了,此一念才生,忽闻空中有太后的声音说道:我已蒙圣僧法力,上升于天界。可为我礼谢佛、法、僧三宝及圣僧之恩。万历抬头向空中瞻望太后,只见太后立于云端,万历激动的哽咽无语。
法事结束,万历帝携释樵云之手走下法坛,以百千金珠宝物,盛盘奉送,释樵云一概不受。后来万历皇帝便将自己身上所穿的龙袍的裤子赐给了释樵云,赐以国师之号。
释樵云被封为国师之后,万历便即刻邀他同游御花园。园中有石塔,上面用梵文镌刻着过去六佛与释迦牟尼佛的名号。释樵云见后非常欢喜,万历便说:若喜此塔,朕可命人运去,如何?释樵云回答道:只要陛下赐给我就行了,不劳人工运送。万历说:你就拿去吧。释樵云说:谢恩。便显出神通,将石塔收入袖中,同时人也腾空而起身,向万历辞别。万历见此便叩首,请他留在京城接受供养。释樵云皆在空中拒绝了。万历见他去意已决,便问:圣人欲往何处?释樵云答道:欲回福建三峰石窟,说完便足步虚空,回到了福建。
后来,万历派使者前往福建,寻求释樵云,欲请入京城供奉,又说道:国师肯来自然最好,不肯来,就当为他在当地兴建庙宇,以报其恩。释樵云被使者找到后,婉拒了入京的请求,于是使者命官员在当地修建了寺庙,赐额为“闲云石室”以养国师。四方僧众络绎而来,一时间望风归化者众。崇祯末年,释樵云自知即将离开世间,于是沐浴后在念佛声离世。因为释樵云不识字,所以他对弟子与信众所说过的话都未曾整理记录下来。
龙裤国师出家前俗姓郭,福建漳州人,万历年间出家。因为他幼年没有读过书,所以学佛经时很困难。为他剃度的和尚,认为他难以教化,只让他担水砍柴做各种杂役,其它的东西都不教给他。有的时候释樵云想学点佛经,庙里的长老都只对他说:你应当做做苦行,以消业障,其它的不是你该学的。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好几次,他都只认为是自己的业障所致,从来都不生一丝一毫的抱怨之心。
释樵云想修佛,又无人教导,而且每日都做着各种杂役无暇识字以读佛经。一日他正在叹息的时候,恰好一位高僧到了他出家的寺庙。释樵云夜里干完活后便登门拜访,询问如何修佛之事。高僧见其意虔诚,其志坚定,便为他说了古代僧人苦修佛法的事迹,并为他讲了净土宗念佛的方法。
释樵云听后,就真的仿效古代僧人到山中石窟里苦修净土宗的佛法。最开始时,他每日只煎米汤以止饥渴,后来因为山路难行,化缘不便,就自己种了些薯芋以果腹。后来,他進山苦修的地方还是被人找到了,庙里的僧众劝他回庙居住,可都被他拒绝了,他发誓要在山中清修。他在俗家的侄女听说舅舅出家后,隐居山林十分清苦,便携布一匹布来看望他,再三劝他回庙中居住。释樵云依然不为所动,坚持在山中苦修。侄女要给他布他也不接受,最后没办法只好将那一匹布放在他那里,便回家了。从此释樵云在山中每日苦修从未间断,那一匹布他也从未触碰过,这样过了十三年,那一匹布上积累的灰尘也有一寸厚了。
一日,山下有位卖杂货的人,当日没有赚到钱,正要回家做饭时,天又下雨了只好上山避雨。看到了释樵云修佛的茅草棚,便進去避雨,又向他要一些食物充饥。释樵云说:可以,稍等一下待我从此坑下,拾些石子来,然后再款待你。他随即便拾了一些石子洗干净放入小锅,加少许水,要那卖杂货的人烧煮。那人不知这有什么用,只好照做。不一会儿,释樵云便说芋头熟了,那人打开锅盖一看果然锅里都是煮熟的芋头,个个形如所拾的石子。一品赏,其味香美。释樵云告诫他道:此事切勿泄漏,今后你可常来吃此食。后来释樵云便到了山脚下,搭了一个凉亭,白天为过往行人供应茶水,分文不收,晚上依旧苦修不停。
又过了三年,万历皇帝的母亲也就是皇太后去世后托梦给万历,要请有德高僧为她超度。万历命通天监占卜,看看当今天下的高僧,出于何地。通天监占卜奏道:臣每观闽省,常盖祥云一道,圣僧或许将出于此省。万历即颁诏书,让闽地也就是福建的著名僧人進京,为太后超度。当时福建南山寺的释昆季很会做法事,是受请進京的僧人之一。释昆季动身赴京,途经释樵云搭的凉亭,休憩喝茶。释樵云问他欲往何所去,释昆季便说了進京之事。释樵云便请求伴游進京。于是,释樵云成了为释昆季挑行李的脚夫。
万历皇帝让人在北京新城门入口的门槛处秘密埋下一个装有《金刚经》的盒子,并让守门官员令来京的福建众僧,一一从新城门入京。凡入者,必发路费,叫他们从另一城门出城,并配船送他们返回福建;若不入,则可问他原因,并禀报皇帝。同时去的福建僧人,都从新门入京。只有释樵云一人,不敢擅進,而是跪在门前,喃喃念诵。守门官员问他为何不入。释樵云答道:地下有金刚。守门官员便将此事上奏给皇帝。万历大喜出迎,亲自问释樵云为何不入,释樵云依然答道:地下有金刚。万历说道:何不倒着入城门?于是释樵云便翻身倒立着進了城门。皇帝命左右取出门下藏有《金刚经》的盒子,说道:朕是以此法试验众僧。非真高德之僧,怎能知地下埋有装经之匣。
释樵云于宫中做超度法事时十分简单,万历有些怀疑认为太简单了,此一念才生,忽闻空中有太后的声音说道:我已蒙圣僧法力,上升于天界。可为我礼谢佛、法、僧三宝及圣僧之恩。万历抬头向空中瞻望太后,只见太后立于云端,万历激动的哽咽无语。
法事结束,万历帝携释樵云之手走下法坛,以百千金珠宝物,盛盘奉送,释樵云一概不受。后来万历皇帝便将自己身上所穿的龙袍的裤子赐给了释樵云,赐以国师之号。
释樵云被封为国师之后,万历便即刻邀他同游御花园。园中有石塔,上面用梵文镌刻着过去六佛与释迦牟尼佛的名号。释樵云见后非常欢喜,万历便说:若喜此塔,朕可命人运去,如何?释樵云回答道:只要陛下赐给我就行了,不劳人工运送。万历说:你就拿去吧。释樵云说:谢恩。便显出神通,将石塔收入袖中,同时人也腾空而起身,向万历辞别。万历见此便叩首,请他留在京城接受供养。释樵云皆在空中拒绝了。万历见他去意已决,便问:圣人欲往何处?释樵云答道:欲回福建三峰石窟,说完便足步虚空,回到了福建。
后来,万历派使者前往福建,寻求释樵云,欲请入京城供奉,又说道:国师肯来自然最好,不肯来,就当为他在当地兴建庙宇,以报其恩。释樵云被使者找到后,婉拒了入京的请求,于是使者命官员在当地修建了寺庙,赐额为“闲云石室”以养国师。四方僧众络绎而来,一时间望风归化者众。崇祯末年,释樵云自知即将离开世间,于是沐浴后在念佛声离世。因为释樵云不识字,所以他对弟子与信众所说过的话都未曾整理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