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9-05-19 23:28:34作者:
灰指甲是霉菌感染的结果,和香港脚是难兄难弟──感染香港脚的时间愈久,霉菌侵犯到指甲的机率也愈高;某些因素-例如指甲受伤、老化、周边血管疾病和运动, 都会导致霉菌趁虚而入。随着新一代抗霉菌药的发展,灰指甲的治疗不再是难事,除了每天吃药,还可以选择像涂指甲油一样方便的抗甲癣油剂 (Loceryl)。
台湾少数专注于指甲领域研究的皮肤科医师王铭灿表示,早期的口服抗霉菌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有引发肝功能障碍的风险 (如:Ketoconazole),尤其是必须长期用药,至少要吃六个月至一年,导致治疗意愿不高;直到新一代的口服抗霉菌药及真正具穿透力的外用药问世,灰指甲终于不再是难缠的问题。
或许是对早期药物残留的印象,“民众普遍认为治灰指甲的药很伤肝。”王铭灿表示,这种想法并不正确,但确实影响患者对口服药的接受度,尤其是每天都要吃一堆药的慢性病人来说,很难接受还得为了治疗灰指甲再多吃一颗药;此外,面对这类病人,医师处方时也会考虑药物的交互作用;这种情况下,外用抗甲癣油剂是很好的选择,虽然必须自费,还是有很多患者愿意接受。
轻忽灰指甲 酿成截肢悲剧
王铭灿表示,目前灰指甲药物治疗的效果很好,所以,灰指甲能否治疗成功,关键在于患者治疗的动机是否够强烈。不痛不痒的灰指甲不代表可以置之不理,除了指甲变丑,还可能导致脚痛、穿鞋困难,传染给家人;而王铭灿更强调:“糖尿病的病人因为末稍循环不好,感染时容易出问题,更要积极治疗。”
糖尿病患因为血糖高,抵抗力差,遭细菌、霉菌感染的机会高,根据研究,糖尿病人比一般人感染灰指甲的机率高了3倍,而糖尿病人中有38.8%足部有灰指甲感染,其灰指甲发展成足部溃疡又比正常人高60%,而长期未治疗的灰指甲会提高糖尿病患者发生足部溃疡的机率达3至4倍。
糖尿病专科医师、彰化基督教医院鹿基分院院长杜思德表示,彰基体系医院都有糖尿病卫教护理师和医师所组成的糖尿病患治疗团队,除了饮食、药物、生活机能卫教之外,每年都会为患者进行一次足部大检查,包括周边血管病变检查、神经病变检查及检视足部外观。卫教护理师廖梓晏表示,在足部检查中发现,十位糖尿病患九个有灰指甲的问题,可见得灰指甲对糖尿病患来说是严重的课题,因为足部问题是糖尿病人常有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造成发病、失能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彰基鹿基分院卫教护理师李晏慈指出,乡下地区,在田间打拼一辈子的老人家很多,由于上工时都穿着雨靴,双脚长年闷在密不透风的长靴里头,加上生活环境卫生情况不好,霉菌感染盛行率较高;万一又有糖尿病,引起神经病变,血管阻塞,又容易感染,末梢神经病变让患者对痒、痛的敏感度变差,有伤口不易愈合,等病况严重了才发现,往往会发生溃疡、坏、甚至需要截肢的遗憾。
此外,中高龄人口常合并有多种慢性病,像糖尿病患就常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及其他疾病,这种情况下一天可能要吞十几颗药,考虑到口服抗霉菌药物恐因与许多药物有交互或加乘作用,多会建议以单纯的涂抹方式来治疗。
视个人需求 选择治疗方式
王铭灿表示,口服药可同时治疗香港脚,而抗甲癣油剂不影响其他药物作用,也没有肝功能障碍的疑虑,只要一周涂一次,比每天吃药更简单,而且涂了药可在表面形成保护膜,避免传染给身边的人。
两种治疗方式各有优点,有时采取结合式治疗效果更好,“国外研究发现,治疗脚趾灰指甲,口服药12周搭配外用抗甲癣油剂效果最好。”王铭灿表示,临床上很多病人不能接受要连续吃药12周,改成吃4周接受度比较高,能减轻患者对于吃药的心理障碍,再搭配涂抹外用抗甲癣油剂,治愈率和接受度都不错。王铭灿强调,这种结合式疗法针对较严重、已侵犯到指甲白色半月部位的灰指甲案例,效果很好。
王铭灿是国内屈指可数的灰指甲专家,为了提高治疗成效,他甚至尝试用牙科可携式钻孔机,帮病人把灰指甲的部分清掉后再擦药,发现效果更好,可惜无法大规模推广。后来他想到教育病人自己用锉刀锉,效果也不错。
因为外用抗甲癣油剂的穿透力很好,一开始大家不认为有必要锉掉受感染的指甲,但根据王铭灿个人的经验显示,“锉得愈彻底,治疗效果愈好”!因为灰指甲最上层还是好的指甲,而指甲本身就是很好的屏障,锉掉一层,更容易让药物作用在霉菌上,治疗效果更好,尤其是已经变得很厚的灰指甲。
王铭灿表示,霉菌并不是在指甲表面,而是躲在甲床(指甲底部和皮肤连接处)和指甲中间,所以即使拔掉指甲也不能治愈灰指甲──这也是一般外用药无法深入治疗的原因,只有抗甲癣油剂的独特穿透力才能奏效。
耐心用药 灰指甲其实不难治
掌握这个关键,灰指甲并不难治,只是需要时间。
王铭灿表示,指甲生长速度平均约一个月2mm,要等完全恢复健康指甲,需要很长的时间,患者容易失去耐心。另外,并不是变厚、变色就是灰指甲,“真的灰指甲并不难治,所以如果治疗一段时间没有好转,就要考虑到底是不是灰指甲。”王铭灿表示,指甲有很多种病变,最常见的例如也会变很厚的凿状甲、导致甲面粗糙变形的抠甲癖、过度清洁造成指甲剥离症...,这些问题都可能被误认是灰指甲。有经验的皮肤科医师会在每次回诊时观察指甲的变化,只要对症下药,耐心治疗,恢复健康指甲指日可待。
台湾少数专注于指甲领域研究的皮肤科医师王铭灿表示,早期的口服抗霉菌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有引发肝功能障碍的风险 (如:Ketoconazole),尤其是必须长期用药,至少要吃六个月至一年,导致治疗意愿不高;直到新一代的口服抗霉菌药及真正具穿透力的外用药问世,灰指甲终于不再是难缠的问题。
或许是对早期药物残留的印象,“民众普遍认为治灰指甲的药很伤肝。”王铭灿表示,这种想法并不正确,但确实影响患者对口服药的接受度,尤其是每天都要吃一堆药的慢性病人来说,很难接受还得为了治疗灰指甲再多吃一颗药;此外,面对这类病人,医师处方时也会考虑药物的交互作用;这种情况下,外用抗甲癣油剂是很好的选择,虽然必须自费,还是有很多患者愿意接受。
轻忽灰指甲 酿成截肢悲剧
王铭灿表示,目前灰指甲药物治疗的效果很好,所以,灰指甲能否治疗成功,关键在于患者治疗的动机是否够强烈。不痛不痒的灰指甲不代表可以置之不理,除了指甲变丑,还可能导致脚痛、穿鞋困难,传染给家人;而王铭灿更强调:“糖尿病的病人因为末稍循环不好,感染时容易出问题,更要积极治疗。”
糖尿病患因为血糖高,抵抗力差,遭细菌、霉菌感染的机会高,根据研究,糖尿病人比一般人感染灰指甲的机率高了3倍,而糖尿病人中有38.8%足部有灰指甲感染,其灰指甲发展成足部溃疡又比正常人高60%,而长期未治疗的灰指甲会提高糖尿病患者发生足部溃疡的机率达3至4倍。
糖尿病专科医师、彰化基督教医院鹿基分院院长杜思德表示,彰基体系医院都有糖尿病卫教护理师和医师所组成的糖尿病患治疗团队,除了饮食、药物、生活机能卫教之外,每年都会为患者进行一次足部大检查,包括周边血管病变检查、神经病变检查及检视足部外观。卫教护理师廖梓晏表示,在足部检查中发现,十位糖尿病患九个有灰指甲的问题,可见得灰指甲对糖尿病患来说是严重的课题,因为足部问题是糖尿病人常有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造成发病、失能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彰基鹿基分院卫教护理师李晏慈指出,乡下地区,在田间打拼一辈子的老人家很多,由于上工时都穿着雨靴,双脚长年闷在密不透风的长靴里头,加上生活环境卫生情况不好,霉菌感染盛行率较高;万一又有糖尿病,引起神经病变,血管阻塞,又容易感染,末梢神经病变让患者对痒、痛的敏感度变差,有伤口不易愈合,等病况严重了才发现,往往会发生溃疡、坏、甚至需要截肢的遗憾。
此外,中高龄人口常合并有多种慢性病,像糖尿病患就常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及其他疾病,这种情况下一天可能要吞十几颗药,考虑到口服抗霉菌药物恐因与许多药物有交互或加乘作用,多会建议以单纯的涂抹方式来治疗。
视个人需求 选择治疗方式
王铭灿表示,口服药可同时治疗香港脚,而抗甲癣油剂不影响其他药物作用,也没有肝功能障碍的疑虑,只要一周涂一次,比每天吃药更简单,而且涂了药可在表面形成保护膜,避免传染给身边的人。
两种治疗方式各有优点,有时采取结合式治疗效果更好,“国外研究发现,治疗脚趾灰指甲,口服药12周搭配外用抗甲癣油剂效果最好。”王铭灿表示,临床上很多病人不能接受要连续吃药12周,改成吃4周接受度比较高,能减轻患者对于吃药的心理障碍,再搭配涂抹外用抗甲癣油剂,治愈率和接受度都不错。王铭灿强调,这种结合式疗法针对较严重、已侵犯到指甲白色半月部位的灰指甲案例,效果很好。
王铭灿是国内屈指可数的灰指甲专家,为了提高治疗成效,他甚至尝试用牙科可携式钻孔机,帮病人把灰指甲的部分清掉后再擦药,发现效果更好,可惜无法大规模推广。后来他想到教育病人自己用锉刀锉,效果也不错。
因为外用抗甲癣油剂的穿透力很好,一开始大家不认为有必要锉掉受感染的指甲,但根据王铭灿个人的经验显示,“锉得愈彻底,治疗效果愈好”!因为灰指甲最上层还是好的指甲,而指甲本身就是很好的屏障,锉掉一层,更容易让药物作用在霉菌上,治疗效果更好,尤其是已经变得很厚的灰指甲。
王铭灿表示,霉菌并不是在指甲表面,而是躲在甲床(指甲底部和皮肤连接处)和指甲中间,所以即使拔掉指甲也不能治愈灰指甲──这也是一般外用药无法深入治疗的原因,只有抗甲癣油剂的独特穿透力才能奏效。
耐心用药 灰指甲其实不难治
掌握这个关键,灰指甲并不难治,只是需要时间。
王铭灿表示,指甲生长速度平均约一个月2mm,要等完全恢复健康指甲,需要很长的时间,患者容易失去耐心。另外,并不是变厚、变色就是灰指甲,“真的灰指甲并不难治,所以如果治疗一段时间没有好转,就要考虑到底是不是灰指甲。”王铭灿表示,指甲有很多种病变,最常见的例如也会变很厚的凿状甲、导致甲面粗糙变形的抠甲癖、过度清洁造成指甲剥离症...,这些问题都可能被误认是灰指甲。有经验的皮肤科医师会在每次回诊时观察指甲的变化,只要对症下药,耐心治疗,恢复健康指甲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