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9-05-24 21:43:13作者:
不少华人孩子从小听话老实,学习认真,可是进了大学或大学毕业后突然变得懒散消沉,好像生活失去了目标,要么一味追求享受,乱花父母的钱,要么无所事事,好高骛远而看不清人生的目标。
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是都和家长的早期教育有关。从总体上看,华人家长容易犯的错误一是溺爱,二是片面强调学习而忽略了孩子为人处世的培养。
中国人的传统往往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从而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从行为和思想上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在这种习惯影响下,中国人的教育从一开始就错了。
每个孩子一出娘胎,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哭。婴儿的哭有时是他们生活中正常的一个部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可是在许多华人家庭里,只要孩子一哭,同时会有三、四个大人百米冲刺搬跑过去把孩子抱起来,并搂在怀里摇晃。哪知道这些小家伙们都鬼得很,尝到了一次甜头,下次就哭得更急,声音更响,直到你把他抱起来,还会用两脚乱蹬,告诉你:摇呀!
其实,对于婴儿的哭闹,家长要做的只有三件事:一是看看孩子是否饿了,二是看看孩子是否尿了,三是看看孩子是否病了。如果这三样都没问题,就让他们去哭一会儿,也好锻炼肺活量,哭累了他们也就睡了。我们的家庭医生曾经建议我们买个耳塞,晚上睡觉时戴上,这样孩子哭闹我们也听不见。我们当然没有采取这种在华人看来过于极端的做法,但现在回想起来也不无道理。
在许多公共场合,常常看见洋人的孩子一个人坐在婴儿车里乖乖的东张西望,或是嘴里咬个假奶头,手里拨弄着玩具,可不少华人孩子让父母或祖父母抱在怀里,还是不停哭闹,大人们抱啊,摇啊,哄啊,逗啊,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这个小祖宗安静下来。
这两种不同的育儿方式产生的结果是:一种是让孩子领会到,靠哭闹是得不到好处的,必须自己想办法“找乐”,于是洋人孩子会自己娱乐自己,观察周围的环境,用手触摸能接触到的东西,用嘴去咬手里的玩具……;另一种是让孩子感到,只要一哭,我的要求就能满足,我不用自己努力,大人会给我提供各种需求。
幼儿都喜欢把杂物放进嘴里,华人是一律禁止这种做法,而洋人则不太在意,他们自己吃饭时都是吧嗒吧嗒把十个手指头一个个舔过来。我儿子小时候四个大人看着,脏东西绝不进口,一天要洗好几次手,结果三天两头得病;女儿有一段时间没人管,常常在地上乱爬,时不时捡起一个脏东西往嘴里送,还故意让你看到,引起注意。我们无暇顾及,只要是没有危险的东西也就不去管她,结果女儿却很少生病。
幼儿从爬行到能直立行走后,磕磕碰碰或摔跟头是难免的。华人家长一看孩子摔倒了,立马冲过去,抱起孩子,有的还要使劲用脚踹几下地板或拍打桌子:“都是你让我们宝宝摔跤了,该死!”好像这些本来就没有生命的东西都犯了大罪一样。注意观察一下洋人,只要孩子没有受伤,他们都站在一边,有的孩子也不哭,左右看看然后就慢慢自己爬起来了。是啊,学游泳哪有不呛水的?学自行车不摔几下可能吗?摔跤了自己能想办法爬起来,以后犯了错误也就能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了。
当孩子停奶之后,中外家长在喂孩子吃饭上的差异就更大了。华人家长都是一勺子一勺子喂,有的甚至还先自己用嘴把食物嚼软了味道孩子嘴里。这样的场景我们都不陌生:母亲或者祖母端着碗满屋子或者满院子跟着孩子转,连骗带哄加威胁一口一口的喂,一顿饭吃上个把小时也不足为怪。
听说国内许多父母为保证孩子吃好午饭,中午一到点不顾自己休息,天大的事也得放下,穿人山过车海,赶回家去,给孩子做顿中午饭。中国父母除了让孩子多吃,还要吃好。现在鸡鸭鱼肉都吃腻了,山珍海味也不新鲜,有报道说国内小学生就开始吃人参燕窝等补品了。
洋人一般从孩子会自己拿勺子了就不再喂饭,只是给孩子自己一个碗,由他们去吃。常常孩子的手上、身上甚至地上都弄得一塌糊涂,家长好像也不管孩子究竟吃下去了多少,只要孩子不吃了,绝不强求。
华人孩子普遍不好好吃饭,家长为此担心发愁。可是你越给孩子喂饭,他越不以为然,好像觉得吃饭是大人强加的任务一样,什么时候吃,吃什么都是大人规定的,有的孩子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或是把吃饭当成一个要挟的武器:你不满足我的要求,我就是不好好吃饭。
洋人不逼迫孩子吃饭,孩子们自己决定吃什么,吃多少。其实这也是一个培养孩子独立思维能力的过程:如果你贪玩而没吃饱,那么过一会儿就会挨饿,那是活该,等下一顿吧,自己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几次下来吃饭就不是一个问题了。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个洋人孩子因为家长不强行喂饭而营养不良。
吃饭的小事可以管窥人生的大事:吃饭是自己的事,自己应该知道要什么,不要什么,饱了就说饱了,不想吃就说不想吃,自己的意愿也能得到大人的尊重,自己就有充份的自由去从事自己想做的事。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要由别人来决定,不管有没有需求,都要按他人的标准受到强制,或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意愿而讨好地牺牲自身的需求,即使长大成人了,也要为让父母高兴而吃下父母夹在碗里自己并不想吃的东西。那么在这种一日三次,十多年的“教育”下来,尽管懂得尊老爱幼,谦虚谨慎,服从领导,兢兢业业,人家爱听什么就说什么,却只能是一个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意志,甚至连自己真正需要什么都不知道的“乖孩子”。
虽然洋人家长不管孩子吃什么,饱不饱,却对孩子的吃相很在意:饭桌上的文明用语、如何使用刀叉、咀嚼时不得有响声等等。这些都为以后进入社会的为人处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华人只要孩子吃饱吃好,别的都忽略不计,我曾看见有家长给坐在马桶上的孩子喂饭……
华人孩子似乎只能靠家长喂饭才能长大,究竟孩子多大才能自己吃饭呢?有人观察过有孩子11岁是还要母亲喂饭!当“喂饭”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后,“喂饭”就不仅仅是餐桌上的问题了,只要孩子没有结婚成家,他们的行为都是要经过父母审核的:天气冷还是不冷,该穿多少衣服穿什么样的衣服,上学学什么,学多少,该有哪些兴趣爱好,进哪个名牌中学,上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和谁谈恋爱,和谁结婚等等都是华人父母要审查和操心的。这样一来,等孩子真正独立了,他们也就失去了找到自我,认识自己的机会,更别提探索和冒险的精神了。
请从放手让孩子自己吃饭做起,把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机会还给每一个孩子!
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是都和家长的早期教育有关。从总体上看,华人家长容易犯的错误一是溺爱,二是片面强调学习而忽略了孩子为人处世的培养。
中国人的传统往往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从而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从行为和思想上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在这种习惯影响下,中国人的教育从一开始就错了。
每个孩子一出娘胎,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哭。婴儿的哭有时是他们生活中正常的一个部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可是在许多华人家庭里,只要孩子一哭,同时会有三、四个大人百米冲刺搬跑过去把孩子抱起来,并搂在怀里摇晃。哪知道这些小家伙们都鬼得很,尝到了一次甜头,下次就哭得更急,声音更响,直到你把他抱起来,还会用两脚乱蹬,告诉你:摇呀!
其实,对于婴儿的哭闹,家长要做的只有三件事:一是看看孩子是否饿了,二是看看孩子是否尿了,三是看看孩子是否病了。如果这三样都没问题,就让他们去哭一会儿,也好锻炼肺活量,哭累了他们也就睡了。我们的家庭医生曾经建议我们买个耳塞,晚上睡觉时戴上,这样孩子哭闹我们也听不见。我们当然没有采取这种在华人看来过于极端的做法,但现在回想起来也不无道理。
在许多公共场合,常常看见洋人的孩子一个人坐在婴儿车里乖乖的东张西望,或是嘴里咬个假奶头,手里拨弄着玩具,可不少华人孩子让父母或祖父母抱在怀里,还是不停哭闹,大人们抱啊,摇啊,哄啊,逗啊,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这个小祖宗安静下来。
这两种不同的育儿方式产生的结果是:一种是让孩子领会到,靠哭闹是得不到好处的,必须自己想办法“找乐”,于是洋人孩子会自己娱乐自己,观察周围的环境,用手触摸能接触到的东西,用嘴去咬手里的玩具……;另一种是让孩子感到,只要一哭,我的要求就能满足,我不用自己努力,大人会给我提供各种需求。
幼儿都喜欢把杂物放进嘴里,华人是一律禁止这种做法,而洋人则不太在意,他们自己吃饭时都是吧嗒吧嗒把十个手指头一个个舔过来。我儿子小时候四个大人看着,脏东西绝不进口,一天要洗好几次手,结果三天两头得病;女儿有一段时间没人管,常常在地上乱爬,时不时捡起一个脏东西往嘴里送,还故意让你看到,引起注意。我们无暇顾及,只要是没有危险的东西也就不去管她,结果女儿却很少生病。
幼儿从爬行到能直立行走后,磕磕碰碰或摔跟头是难免的。华人家长一看孩子摔倒了,立马冲过去,抱起孩子,有的还要使劲用脚踹几下地板或拍打桌子:“都是你让我们宝宝摔跤了,该死!”好像这些本来就没有生命的东西都犯了大罪一样。注意观察一下洋人,只要孩子没有受伤,他们都站在一边,有的孩子也不哭,左右看看然后就慢慢自己爬起来了。是啊,学游泳哪有不呛水的?学自行车不摔几下可能吗?摔跤了自己能想办法爬起来,以后犯了错误也就能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了。
当孩子停奶之后,中外家长在喂孩子吃饭上的差异就更大了。华人家长都是一勺子一勺子喂,有的甚至还先自己用嘴把食物嚼软了味道孩子嘴里。这样的场景我们都不陌生:母亲或者祖母端着碗满屋子或者满院子跟着孩子转,连骗带哄加威胁一口一口的喂,一顿饭吃上个把小时也不足为怪。
听说国内许多父母为保证孩子吃好午饭,中午一到点不顾自己休息,天大的事也得放下,穿人山过车海,赶回家去,给孩子做顿中午饭。中国父母除了让孩子多吃,还要吃好。现在鸡鸭鱼肉都吃腻了,山珍海味也不新鲜,有报道说国内小学生就开始吃人参燕窝等补品了。
洋人一般从孩子会自己拿勺子了就不再喂饭,只是给孩子自己一个碗,由他们去吃。常常孩子的手上、身上甚至地上都弄得一塌糊涂,家长好像也不管孩子究竟吃下去了多少,只要孩子不吃了,绝不强求。
华人孩子普遍不好好吃饭,家长为此担心发愁。可是你越给孩子喂饭,他越不以为然,好像觉得吃饭是大人强加的任务一样,什么时候吃,吃什么都是大人规定的,有的孩子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或是把吃饭当成一个要挟的武器:你不满足我的要求,我就是不好好吃饭。
洋人不逼迫孩子吃饭,孩子们自己决定吃什么,吃多少。其实这也是一个培养孩子独立思维能力的过程:如果你贪玩而没吃饱,那么过一会儿就会挨饿,那是活该,等下一顿吧,自己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几次下来吃饭就不是一个问题了。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个洋人孩子因为家长不强行喂饭而营养不良。
吃饭的小事可以管窥人生的大事:吃饭是自己的事,自己应该知道要什么,不要什么,饱了就说饱了,不想吃就说不想吃,自己的意愿也能得到大人的尊重,自己就有充份的自由去从事自己想做的事。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要由别人来决定,不管有没有需求,都要按他人的标准受到强制,或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意愿而讨好地牺牲自身的需求,即使长大成人了,也要为让父母高兴而吃下父母夹在碗里自己并不想吃的东西。那么在这种一日三次,十多年的“教育”下来,尽管懂得尊老爱幼,谦虚谨慎,服从领导,兢兢业业,人家爱听什么就说什么,却只能是一个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意志,甚至连自己真正需要什么都不知道的“乖孩子”。
虽然洋人家长不管孩子吃什么,饱不饱,却对孩子的吃相很在意:饭桌上的文明用语、如何使用刀叉、咀嚼时不得有响声等等。这些都为以后进入社会的为人处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华人只要孩子吃饱吃好,别的都忽略不计,我曾看见有家长给坐在马桶上的孩子喂饭……
华人孩子似乎只能靠家长喂饭才能长大,究竟孩子多大才能自己吃饭呢?有人观察过有孩子11岁是还要母亲喂饭!当“喂饭”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后,“喂饭”就不仅仅是餐桌上的问题了,只要孩子没有结婚成家,他们的行为都是要经过父母审核的:天气冷还是不冷,该穿多少衣服穿什么样的衣服,上学学什么,学多少,该有哪些兴趣爱好,进哪个名牌中学,上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和谁谈恋爱,和谁结婚等等都是华人父母要审查和操心的。这样一来,等孩子真正独立了,他们也就失去了找到自我,认识自己的机会,更别提探索和冒险的精神了。
请从放手让孩子自己吃饭做起,把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机会还给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