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半神文化(五帝时期) 如果说三皇走过神人共处的社会。距今约五千年前,黄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其实中国人"敬天法祖"的特性,除了与上古神传时代的人神共处有关之外,与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有着密切关系。黄帝之后有"绝天地通"的传说,即人神分隔,中华民族就在神传的文化基础上,从黄帝时代开启了以人为中心的、一幕幕璀璨的半神文化序幕。 黄帝时代 上古时期,华夏百姓主要居住在今天的新疆、昆仑山一带。传说是一座连接天界与人间的仙山。(注一) 当共工氏怒撞不周山导致洪水袭击华夏大地时,一些百姓逃到地势较高的昆仑山一带生存下来。是所谓的部落联盟的时代。当时最为强大的部落是神农氏的部落。各部落都尊奉神农氏为天下共主,是为炎帝,并向其朝贡。因为实力强大,炎帝部落向东发展,势力达今天河北太行山一带。 黄帝以德服天下 相传当时另一支强大的部落是有熊氏的族落。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出生形象就异于常人,有神异之气(注二),后被推选为部族首领,称为轩辕帝(后被称为"黄帝")。黄帝不喜欢战争(注三),以德服人,其部族走向了强大,各诸侯相继都来归从。发展至今河南一带。 后来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交战。黄帝征服了炎帝,但重德行的黄帝没有屠杀炎帝部落,与其结成了同盟。 当时在东方(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九黎族的首领蚩尤十分凶暴,无人能征伐。常率部族北上与炎帝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战败,向黄帝求救。黄帝亲自与蚩尤在涿鹿决战。 "涿鹿大战"是中国上古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据说蚩尤是暴君和乱贼,相当丑恶,根据《龙鱼河图》(注四)记载,蚩尤有着怪力乱神的形象。根据《黄帝玄女战法》(注五)中的记述:"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又《玄女兵法》中也说:"黄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最后黄帝令大臣造指南车,又有女神帮助才战胜了他。 黄帝成为中国史上首位统一了华夏族的帝王。而炎、黄等部落在黄帝的领导下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中华民族自承为"黄帝后裔",又因炎、黄两部落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也称为"炎黄子孙"。 黄帝大败蚩尤,他们不只是历史人物,又具有神的特征。这也表明,人神同处的时期持续到了五帝时期仍未断绝。 黄帝德化天下 黄帝成为天下共主后,北驱逐了荤粥(注六)部族(即匈奴)。逐渐平定了天下。顺天意,建都城。(注七)立百官,制定典章,封禅祭天,举荐贤能,大治天下。万国一片和平。 他常祭祀鬼神山川,次数史上最多。任用贤臣治理民众。顺应天地四时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之理,论述存与亡的原因,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有节制地使用水、火、木材等万物。 此外,他还命臣民建屋室、种五谷、造舟车,相传指南车就是黄帝时代发明的。嫘祖发明养蚕,教人织衣。史官仓颉造了字,传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注八)。天下粟,是因为仓颉造了文字,值得庆贺。那么鬼哭,则是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会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无太平日子,连鬼都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在黄帝时代,文字、医学、算数、历法、乐器、陶器、蚕桑等各种发明相继出现。因此,后世认为中华文明奠基于黄帝时代。 黄帝贤德,万国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史籍上说,黄帝在位一百年中,中国没有贼盗殴斗,人们谦让和睦,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甚至虎豹不伤人,鸟兽虫蛾都受他的教化影响,是个"道行天下,人间天堂"的盛世典范,因此后世尊称轩辕黄帝为人文初祖。 黄帝得道圆满回归 关于黄帝,还有着许多关于他求道的传说。司马迁在《史记》上说黄帝获宝鼎与神策,形容黄帝是个修炼得道之人。相传他得法悟道后,治理国事的同时还炼丹求鼎、静心修炼。西元前2598年,黄帝在桥山山下,铸造了一个大鼎。当铸成那一瞬间,天忽然开了,降下一条黄龙迎接他。黄帝与随身的近臣七十多人一起跨上黄龙,白日升天,圆满功成。福分不足的群臣来的太迟,只能抓住龙须,结果龙须脱落,他们也掉下来了。这时候,万民百姓亲眼仰望了这神圣壮观的一幕!那些没跟上的臣子与百姓,感恩怀念之余,把黄帝遗留下来的衣服,埋葬在桥山山下,即今天陕西黄陵县黄帝衣冠冢的由来。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认为生命圆满的结束就是归天成神的缘由。所以中国人对过世的祖先,也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归天成神,祖先在天之灵能庇佑看护子孙,所以家家户户供奉自己祖先,同姓亲祖甚至建造祠堂共同祭祀,年节祭祀祖先,"敬天祭祖"就这样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 从三皇到黄帝,我们可以看出,黄帝具有一定的神力,但他不再象神话时代的三皇般,以神祗的形式降世,而是以"治世的帝王"兼"得道的修炼人"出现于世,承接着神传文化与人本文化的交接。 也就是说,后世人本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不仅包含着人本部分,也包含着上古神遗留下来的神本部分。人本的部分三家都重视人性中的仁、义、礼、智、信种种善性,强调行善、积德、淑世,而神本的部分,道家的真人、佛家的觉者、儒家的圣人都强调人存在更高级的生命状态,都有升华为高级生命之道法在其中,所以修炼、修行、修身的概念融贯在以后中国的文化中。 而黄帝、颛顼和帝喾、帝尧、虞舜等五帝时期,就是一个承接和过渡的阶段。黄帝最后的圆满回归,表明人类可以通过修炼再回归于天,人与神之间连通的唯一管道就是"修炼",天代表神的世界,人是神造的,来自于天,回归于天,"天人合一"的观念就这样根深蒂固地深植在中国人的内心中。 颛顼和帝喾德治时代 黄帝升天后,由他的孙子高阳即帝位,高阳敬天仰神、顺应自然、德化万物有圣人的品德, 所到之处,各种动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临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没有不归服的。他就是颛顼帝。 颛顼死后,颛顼的侄子(黄帝曾孙)高辛即位,这就是帝喾(ku)。相传帝喾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三十岁登帝位。身为帝王,遍施恩泽从不考虑自身;顺应天意,了解百姓所急。行仁德,温和守信,修养道德,节用爱勿,天下无不归顺。 帝喾在位七十年,死后,儿子挚即位。没什么政绩,德行也不如放勋深厚。位九年后,将帝位禅让给了放勋,就是帝尧。 根据《春秋纬•元命苞》,尧出生时也有异像,称"尧眉八彩,是谓通明历象,日月旋玑玉衡",意思是说他有着八种颜色组成的眉毛,这象征他可以知天文、晓历法等。 帝尧仁德教民 尧继位后,仁德如天,智慧如神,富而不骄。敬天仰神外,帝尧告诫百官一定要各守其职,百官政绩昭著,各部落也都能和睦相处。此外,他对老百姓关心备至,一点私心都没有。(注九)为了知道人民的感受,尧就立了一张鼓,谁有话要说,可以去打这张鼓;又立了一个树木,供有话想说的人放言大论。 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 帝尧禅让虞舜 帝尧(帝喾子、黄帝玄孙)在位期间,天下各族和睦相处,人人敬天畏地,重德律己,没有什么不满或者可以抱怨的。 可是,这时洪水又开始泛滥了。据邵康节的《皇极经世》考证,这大概发生在帝尧在位的第六十一年,为甲辰年,即西元前2297年,距今四千多年前。根据《圣经》所载,这正是上帝因人类的道德败坏,毁灭人类的那次大洪水。而只有挪亚一家听从了上帝的告诫而幸存。这次大洪水是全球性的,不仅仅是在西方。这次洪水使已有的西方文明全部毁掉,但中国的文化,比如太极、河图、洛书、周易、八卦很多都保存了下来。 帝尧派鲧去治理水患九年,没有什么成效。帝尧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丹朱继承帝位,认为他德行不够。问身边的臣子即位人选,四岳推荐鲧,尧认为他能力不够;后又推荐了虞舜。 为了考察虞舜的德行,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以从两个女儿身上观察他的德行。舜让她们降下尊贵之心住到妫河边的家中去,遵守为妇之道。尧认为这样做很好,就让舜试着担任司徒之职,谨慎地理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人民也都遵从不违。尧又让虞舜参与百官的事,百官的事因此变得有条不紊;又让他在明堂四门接待宾客,四门处处和睦,从远方来的宾客都恭恭敬敬。尧又派舜進入山野丛林大川草泽,遇上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尧更加认为他十分聪明,很有德行,便把他叫来,希望他现在就登临天子位。舜则推让说自己的德行还不够,不愿接受帝位。不过,在正月初一,舜在文祖庙接受了尧的禅让。文祖也就是尧的太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禅让"。"禅让"的意思是把帝位传给贤能的人。后来,舜又将帝位禅让给了禹。 "禅让"的制度在中国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借孔子之口评论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注十)。"大同"社会是我国古人追求的理想社会。"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说社会选拔贤能的人参与国家统治和管理,提倡诚实信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准则,建立"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注十一)"的理想社会。 尧将帝位禅让给舜后,因为年事已高,便让舜代理天子的政事,藉以观察他做天子是否合乎天意。对于尧选贤继位的做法,孔子赞叹道:"大哉!尧之为君也。"意思是说尧是一个以天下为公的楷模。 尧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又过了二十年因年老而告退,让舜代行天子政务。尧让出帝位二十八年后逝世。百姓悲伤哀痛,如同死了生身父母一般。三年之内,四方各地没有人奏乐,为的是悼念帝尧。不仅是因为帝尧仁德为民,而且他为了天下百姓,没有将天下传给自己并不贤德的儿子丹朱,而是禅让给了舜。让给舜,天下人就都得到利益而只对丹朱一人不利;传给丹朱,天下人就会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处。尧说:"我毕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让一人得利。"所以最终还是把天下传给了舜。尧逝世后,三年服丧完毕,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可是,前来朝觐的诸侯国君不到丹朱那里去却到舜这里来;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却来找舜;歌颂功德的,不去歌颂丹朱却来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呀。"然后回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史称"舜帝"。(注十二) 舜帝和禹帝时代 仁孝舜帝光大帝尧基业 关于舜帝的家世,《史记•五帝本纪》是如此记载的:虞舜(黄帝第八代后裔),是平民。 舜因为孝顺出了名。尧帝问谁可以治理天下,四岳推荐了虞舜。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来观察他在家的德行,还让九个儿子和他共处来观察他在外的为人。舜居住在妫水岸边,他在家里做事更加谨慎。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为自己出身高贵就傲慢地对待舜的亲属,很讲究为妇之道。尧的九个儿子也更加笃诚忠厚。 因为舜的德行,舜在历山耕作时,历山人都能互相推让地界;在雷泽捕鱼时,雷泽的人都能推让便于捕鱼的位置;在黄河岸边制做陶器时,那里就完全没有次品。一年的功夫,他住的地方就成为一个村落,二年就成为一个小城镇,三年就变成大都市了。看到这些成就,尧赐给舜一套细葛布衣服、一张琴,并为他建造仓库,还赐给他牛和羊。 不过,舜的父亲瞽叟仍想方设法杀死他。舜都大难不死。回来后,还和以前一样侍奉父母,友爱兄弟,而且更加恭谨。看到舜如此德行,尧便任用舜去理顺五种伦理道德和参与百官的事,舜也都干得很好。 从前帝鸿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好行凶作恶,天下人称之为"浑沌",意思是野蛮不化。少皞氏也有个不成材的后代,毁弃信义,厌恶忠直,喜欢邪恶的言语,天下人称之为"穷奇",怪异无比的意思。颛顼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人称"梼杌",意思是凶顽绝伦。缙云氏也有个不成材的后代,叫"饕餮(tāo tie)",意思是说他贪得无厌。天下人十分憎恨他,叫他们"四凶"。舜在四门接待四方宾客时,将这四个凶恶的家族流放到了边远地区,去抵御害人的妖魔。从此开放四门后,大家都说没有恶人了。 后来帝尧年纪大了,便让舜代行天子之政,到四方去巡视。舜被举用掌管政事二十年,尧让他代行天子的政务八年,尧逝世了。服丧三年完毕,舜将帝位让给丹朱,可是天下人都来归服舜。舜只得重新继承帝位。 舜继承帝位后,到文祖庙与四岳商计,开放四门,了解四方的情况。他让十二州牧讨论帝王应该具备的功德,他们都说要办有大德的事,应该疏远巧言谄媚的小人,这样,远方的外族就都会归服。 由于舜知人善用,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员的政绩,根据三次考核的成绩决定升迁或贬黜。他任命的那些官员个个成就功业: 皋陶担任大理,掌管刑法,断案平正,人们都佩服他能按情据实断理;伯夷主持礼仪,上上下下能都够礼让;倕担任工师,主管百工,百工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益担任虞,主管山泽,山林湖泽都得到开发;弃担任稷,主管农业,百谷按季节茂盛成长;契担任司徒,主管教化,百官都亲善和睦;龙主管接待宾客,远方的诸侯都来朝贡;舜所设置的十二州牧做事和禹所定九州内的民众没有谁违抗。其中禹的功劳最大,他开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处湖泽,疏浚了九条河流,辟定了九州方界,各地都按照应缴纳的贡物前来進贡;纵横五千里的领域,都受到安抚,甚至达到离京师最远的边荒地区。 在舜的德政和上述贤臣的辅佐下,天下诸事都振兴起来了。四海之内,共同称颂帝舜的功德。于是禹创制《九招》乐曲歌颂舜的功德,招来了祥瑞之物,凤凰飞来随着乐声盘旋起舞。天下明晰道德之理就是始自虞舜帝。 禹治水彪炳青史 舜知道自己的儿子商均不成材,就事先把帝位禅让给了禹。十七年后舜逝世。待商均服丧三年完毕,禹也把帝位让与他,但与舜让给尧的儿子时的情形一样,各诸侯都来归服禹。这样,禹就登临了天子之位,国号曰"夏后"。 禹继位后,效仿尧、舜,不敢有私毫的懈怠。他的主要功绩是治水。禹最后到浙江治水,死于会嵇(今浙江绍兴地区)。 相传大禹治水之时,神龟载文于背而出洛水,得而因之成"九畴",谓之"书",古称为"洛书"。然而,后来见到的洛书,没有文字,也只有用黑白环点示数的图(有称为"洛图")。该图有言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环居中。后来,周文王据河图和洛书而演八卦,奠定了中国易学文化的基础。 黄帝、颛顼帝、帝喾、帝尧和帝舜史称"五帝"。他们秉承上天的旨意,以德行教化百姓,为百姓所拥戴,并被当作贤君圣主的楷模历代传颂。与以往的神祗下凡并带有明显神的特征不同,他们虽身有异像,也有一些神迹,但他们更多的是以"治世帝王"的形象出现在历史上,来完成他们的使命。 此外,他们虽为同姓,但却建立了不同的国号,为的是彰明各自光明的德业。所以,黄帝号为有熊,帝颛顼号为高阳,帝喾号为高辛,帝尧号为陶唐,帝舜号为有虞。帝禹国号为夏后,而另分出氏,姓姒氏。契为商始祖,姓子氏。弃为周始祖,姓姬氏。自夏之后,中国历史开始走入了王朝时代。 关于三皇五帝时期的历史事实,虽然目前因为史料的原因,我们尚无法知晓更多的细节,但从现有的资料看,当时的人们已有对宇宙、自然、生命的认识,并具备了相当程度应付自然的能力。许多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 可以说,三皇五帝时期经历了人神共存的阶段,是真正大道行于世的时代。根据史料,上古时期民风十分纯朴,人们仰承甘露、俯吸醴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乐生、不知恶死,过着一种完全顺乎自然的生活。当人完全顺乎自然而生活的时候,就是处在一种虽然没有修道,但是却在道中的状态。这也正是真正人类应有的生活状态。 注一:《山海经》中的《西次三经》、《大荒西经》、《海内西经》里都有关于昆仑山的神话。 ·元命苞》说他是"龙颜",有神异之气,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时聪敏,诚实勤勉,成年后见闻广博,对事物有着清晰的判断力。 注三:依《太平御览》中所载:今河北涿鹿东南,一说今山西运城解池附近。注四:西汉时纬书,作者佚名。 注五:此书已佚,可能成书在南北朝。清严可均辑其佚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三代文》卷十六。 注六:匈奴的别名。注七:以下相关内容参见《史记.五帝本纪》,西汉 司马迁,解惠全、 张德萍译注。 注八:《淮南子 ·本经》,西汉刘安等着。 注九:以下相关内容参见《史记·五帝本纪》,西汉 司马迁,解惠全、 张德萍 译注 注十:《礼记.礼运》,儒学经典,收录孔子学生和其他儒家学者的文章。注十一:《礼记.礼运》,同上。 注十二:以下相关内容参见《史记.五帝本纪》,西汉 司马迁,解惠全、张德萍译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