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就业」一词来源于网络。日前,有网友称自己在不知情下突然就业了,协议书上盖着一个闻所未闻的公司公章。他「太兴奋了」,故庆祝自己「被就业」。虽然同为网络流行语,但相对「贾君鹏,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做做俯卧撑打打酱油」的无厘头,「被就业」一词折射出的,却是就业无门的大学生被愚弄后的愤慨和无奈。
针对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声讨,教育部发言人响应说,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是认真准确的,「被就业」只是个别现象。无独有偶,河南省教育厅日前亦对外宣称,该省高校毕业生今年平均就业率达71.82%,「被就业」的情况只是个别。
作为高考考生人数连年第一、知名高校却严重匮乏的河南,倘若诚如所公布的就业率那样,7成毕业生谋得就业岗位,这一就业率实在「可喜可贺」。而事实上,几个月来,在该省省会郑州几大人才市场的日常招聘会上,同衣着寒酸的电气焊工、家政保姆等一同排队应聘的,多是青春时尚的大学毕业生们;大学校园里,考研自习室的灯光下,也从不缺少毕业后仍矢志考研的「啃老族」们身影。
举头三尺有网民,就业率造假,早已不是新闻,每年都有曝光,亦必遭到声讨;但官方公布的的数字,仍是居高不下,依然固我。面对就业率是否「被注水」的质疑,河南省教育厅称,社会上对「就业率」的理解比较片面,正确的统计方法应该是,就业者除了已签约的,还包括灵活就业、升学、出国留学等。总之,毕业生只要「有活干有收入」就算就业。针对这一说法,有网友立刻现身说法响应称,他曾自带父亲单位公章给同班同学盖,因为「不交灵活就业合同不发毕业证」。
且不论私盖公章的「个别现象」,按照教育部门「科学」的统计法,除去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中国人已基本上实现了「零失业」,这就太滑天下之大稽。不禁发问,本应成为代言人和监督者的教育管理部门,缘何当起高校的「庇护伞」?熟不知,那些直线飘红的就业率,与学校的拨款、招生指标、专业生死紧密相关,而与高校有密切利益关系的教育主管部门,其默许、纵容的态度就不难理解。
记者不由忆起今年6月初一次河南省就业工作会议的一幕:台上的领导照本宣科,讲起高就业率神采飞扬、血脉贲张。台下的听讲的两名公务员却在耳语,「你孩子毕业了吧,就业了吗?」「嗯......你是说上班还是签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