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9-09-11 20:06:01作者:林伯谦
唐肃宗至德二年(七五七)八月,杜甫自凤翔返鄜州省亲,途经太宗陵寝──依孤耸迥绝的九嵕山开凿的"昭陵",于是写下〈行次昭陵〉,抒发忧时伤世的悲慨。
九月,郭子仪打败安禄山叛军,收复长安。杜甫听闻肃宗回銮,又赴京城,再次经过昭陵,他一边缅怀太宗缔造文治武功之盛,一边因局势出现转机,而寄予对国家中兴的殷切期待,便写了六韵十二句的排律〈重经昭陵〉:
草昧英雄起,讴歌历数归。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翼亮贞文德,丕承戢武威。圣图天广大,宗祀日光辉。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此诗显现出大唐气派,与〈行次昭陵〉的"流恨满山隅"互成对比。首二句便见太宗"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三尺剑"、"一戎衣",又分别使用汉高祖刘邦提三尺剑取天下、周武王着戎服而灭纣的典故,意谓江山是李世民打出来的。
但是马上得天下,不能于马上治之,所以停止干戈,休养生息,任举贤能,提倡文化,他的鸿图广大如天,难怪后嗣子孙日益光耀腾达。
杜甫重经松柏掩映的道上,见那昭陵石宫高悬在半空,除了"熊罢"守护苍翠的青山,还见到五彩祥云在飞扬,瑞相洋溢着国家长治久安的希望。
熊、罴都是猛兽,常用来比喻骁勇的武士或军队,南宋王阮、明末清初刘逢源的诗"翠微不用熊罴守"、"无复熊罴守翠微",都用这意思;仇兆鳌、杨伦注此诗,也说是"熊罴之士"、"护陵之军"。但王嗣奭《杜臆》则说是神灵命猛兽看守山陵。
〈重经昭陵〉与〈行次昭陵〉作时相近,内容有其共通点。〈行次昭陵〉云:"石马汗常趋",石马即昭陵六骏。《新唐书.五行志》便记载石马助战克敌,奔趋汗出:
至德二载,昭陵石马汗出。昔周武帝之克晋州也,齐有石像汗流湿地,此其类也。
李商隐〈复京〉也说:"可要昭陵石马来?"所以诗中"熊罴"应指这批通灵神异,具有不可思议战斗力的石人、石马军团,恒久护卫着帝陵,或许较贴近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