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风:《霓虹双桥》
雨风:《夜赏三元》
2005年4月10日, 我们艺术考察正好是这天到了周庄,夜晚来临,在一场春雨过后,我们出去小逛,谁知一路上听到的却是当天画家陈逸飞去世的消息。我们原本是想晚上拍些周庄夜景照片回来,听了这个消息,我们都有点惊讶把精力放在了议论陈逸飞身上。当时的我们还是美院尚未毕业的大学生,同为从艺者,大家都为那天到了周庄而让周庄名扬世界的功臣却在我们来了以后离开了而感到不可思议。那时,这种"巧合"让我们这群大学生顿觉肩头多了些许重量和担当,总之我当时是有这种感觉的。
陈逸飞和周庄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正是他的油画《故乡的回忆》让有着"中国第一水乡"雅誉的周庄走向了世界。1984年,陈逸飞以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连同他的其他37幅作品,在美国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的画展中展出引起了轰动。这些运用油画和中国传统水墨画手法创作的作品,描绘了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田园风光,将美国观众带到了神话般的境地。之后哈默访华时,将陈逸飞的那幅《故乡的回忆》高价买下作为礼物赠送回来。由于该画的成名也让周庄在一夜之间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旅游风景名胜景区。
我并非有意抬高陈逸飞,但是和今天那些自诩为"大师"的肮脏丑陋的画作比起来,陈逸飞的绘画透露的更多的则是和谐与静谧,带给我们的是大千世界中自然的美景风韵,丝毫没有做作与掩饰。从而把一个未名的周庄如实的呈现于世界舞台。
而陈逸飞的成功,则离不开他的好友同是画家的杨明义。杨明义曾在在好友离世后悲痛的回忆陈逸飞创作这幅画的整个历程。杨明义那时一直在山水画的领域里执着地追求,写生的足迹踏遍苏州市郊的每一个角落。偶然一次,在别人桌子的玻璃垫板下,他发现了一张陈旧泛黄的老照片,上面的水乡风景却令他不由地砰然心动。于是,他拿着这张老照片四处打听,却无一人知晓是何地方。杨明义仍不死心,照片中的水乡越来越强烈地激发着他的创作欲望,终于,有一位不知名的农民随口说了一句:"那是周庄呀!"于是杨明义立即询问了去周庄的线路,然后迅速找到了离苏州四十公里的周庄。那时的周庄还是个非常朴素落后的水乡小镇、杂货店、大饼油条店,还有满街巷一字排开的木质马桶,淳朴憨实的乡村民风、完美保存的水乡格局令杨明义惬意非凡,思路泉涌,相机在他的手中不停地闪亮。
而那时的陈逸飞,作为中国第一批去美国的自费留学生,已经在纽约亨特学院攻读艺术学硕士学位,业余时间靠给别人修画卖画维持生计。陈逸飞主攻油画,以画人物肖像见长,但在美国市场销路并不理想,杨明义把在周庄拍的照片寄给远在美国的陈逸飞,建议他以照片上的水乡为素材创作油画。于是,黑白色的周庄在陈逸飞的笔下幻变成色彩斑斓的梦里水乡,周庄不仅让他的第一次画展取得了成功,更令他对从未谋面的周庄产生了一种扑朔迷离的亲切感。
八十年代初,杨明义携刚回国的陈逸飞踏上了发现周庄的神奇之旅。第一次走进周庄,陈逸飞便一头迷醉在这片给他带来幸运的水乡美景里。当时的周庄,惟一有点现代气息的建筑便是那幢水泥材质的邮电局,陈逸飞与杨明义便爬上邮电局平坦的屋顶,如饥似渴地收录着画家眼里每一寸感动的画面,尤其是一圆一方的双桥,陈逸飞更是情有独钟。就这样"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周庄,终被两位执着追求的艺术家发现。
然而正当游人和水乡居民纷纷议论为这位画家过早的离世感到惋惜的时候,那些精明的商人们却把他的画炒成了天价商品供有钱人消遣。与此同时,陈逸飞的"第二故乡"周庄"画产业"风生水起应运而生。人们又开始说陈逸飞成功了,可我看到的正是绘画中秉承了这份纯真才得以让陈逸飞一举成名。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是金子在 哪里都要闪光,周庄的美早晚都是要被发现的,那么从这个方面看,其实与其说是周庄让陈逸飞大红大紫,不如说只是陈逸飞有了这种缘份和机遇创作了这样的作品罢了。换个角度看问题,好像一下子一切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了。
斯人已逝,一支画笔成绝响,周庄依旧,雨打残红韵犹存......
--成文于2009年9月19日凌晨3点 海蓝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