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大赛的主办单位新唐人电视台共收到5000多幅作品,总共有1200多名世界各地的摄影师报名参赛,经过激烈的角逐,最后评出了48幅得奖作品。有80幅入围作品在卡鲁麦特画廊展出。获奖作品不仅摄影技艺高超,而且,每幅作品都有很深的内涵,让人在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禁不住去深思作品所表达出内涵和意境。
新闻纪实类金奖作品:《吃午餐的农民工》/ 陈韶华(中国)
真实是纪实摄影的首要准则,新闻纪实类作品就是记录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真实的、让人寻味的瞬间情节。新闻纪实(A)类金奖作品:《吃午餐的农民工》就有这样的效果。它记录了中国大陆真实的现状,评委伊罗逊认为:作品主题的内涵意义表现出了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一个典型社会的代表,会给不同社会的观者引发出不同的心理结果。 如果在中国境内,中国大陆的人看到画面可能会这样理解气内涵:农民工风餐露宿,天下大雨不离工地,表现出中国农民的吃苦精神,让人倍受感动。 如果在海外西方国家,人们看到画面,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农民不种地做修路工,下大雨继续工作并且吃在大雨泥泞中, 阴雨沉闷的天气和饥饿的农民无表情的用食物把嘴塞得鼓鼓的,每人一张面饼、一小袋咸菜,一张遮雨的塑料布,越细看越为中国农民难过。西方长大的人会不理解,为什么这些农民遭到如此恶劣的待遇?
"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对这幅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引发出人们对不同社会的生存与人性的思考。可以说这幅作品的主题意义蕴涵在画面深层,很有品味。" 伊罗逊说:"从艺术形式上欣赏图片,也是符合作品意义的。 色彩关系是协调的, 此画面没有太突出的主体人物,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群体性普遍意义的情节。所截取的画面人物有站有蹲,高低参差生动,群体人物形成的大主线处在画面对角线上,出现近大远小的纵深焦点透视,地平线在下方给画面以平稳,符合多重传统构图法。"
此幅摄影作品如果将画面的明暗关系再稍做反差处理,使其细部层次更清晰会更好,就更像一幅写实油画。这幅作品截取吃午饭的静止画面来表现农民工的生活,以隐讳的手法揭露当代中国农民无奈的生存状况,真实记录了现代中国社会农民困苦的历史。这幅作品的获奖因素就在此中。
在场参观的中西方观众对这些展出作品的水平之高表示赞赏,有的观众站在自己喜欢的摄影作品前,久久不愿离去,有的互相探讨摄影作品所包含的内涵、作品的技艺。观众表示这些作品的水平是世界一流的,让人看了大开眼界,是难得的一次艺术享受。
社会生活(B)类金奖:《厨炊》
大赛评委会主席戴兵说:按我们大赛的规则,参赛作品要反映自然、反映美好、反映人类真正的生活,这样的作品来了很多。参赛的作品在创意上比首届有了很大的提高。戴兵说,大赛在纽约这个国际艺术之都举办,把华人摄影师推向国际平台,对华人意义重大。华人能够通过大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作品,许多西方人来观看大赛入围作品展后,他们都觉得我们的作品拍的很好,跟他们的不一样,不是跟他们的潮流走的,具有真正华人的特色。今年的大赛,中国大陆的参赛作品多于首届,这是可喜的。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大陆的摄影师和海外华人摄影师能把握机会,报名参加下届的摄影大赛。
"全球华人摄影作品大奖赛"获奖名单
新闻纪实类银奖作品:《烛光》/ Edward Dai(美国)
新闻纪实(A)类金奖:《吃午餐的农民工》/ 陈韶华(中国)
银奖:《圣火天使》/ 董昕(加拿大)
《烛光》/ Edward Dai(美国)
铜奖:《1979年10月1日北京民间游行3》/ 王瑞(美国)
《救难英雄》/ 张天雄(台湾)
《风餐露宿申冤路》/ 梁松(加拿大)。
社会生活(B)类金奖:
《厨炊》/ 顾敏胜(台湾)
银奖:《晒大佛》/ 叶嘉荣(香港)
《阿哈尔》/ A.K. Moe(缅甸)
铜奖:《欢乐年华》/ 焦大伟(台湾)
《农家乐》/ 徐美菊(台湾)
《路》/ Edward Dai(美国)。
风光自然类金奖:《瑞雪云瀑》/ 黄裕培(台湾)
风光自然(C)类金奖:
《瑞雪云瀑》/ 黄裕培(台湾)
银奖:《春晚渔歌》/ 林章权(美国)
《哈尼族生态村》/ 王满荣(香港)
铜奖:《丝绸之路》/ 柳明格(中国)
《迁徙》/ 徐占成(台湾)
《伊甸园》/ 陈国志(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