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贴之用。王弘力 绘。
南宋学者曾在《类说》中就记录过一个“陶谷易刺”的故事,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关于新年投刺的最早的文字记载了趣话古代贺年片
古人交往,起初用竹木削成条刺,然后写上自己的姓名、籍贯、身份,用于拜会他人时互通名姓。刺,即古代的名片,又称“谒”。此后虽然改用了纸张,但习惯上的叫法却沿袭了下来。过年时在红纸上书写贺词,便成了古代的贺年片!
据考证,南宋学者曾訸在《类说》中就记录过一个“陶谷易刺”的故事,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关于新年投刺的最早的文字记载了。
有一年春节友人差人前来投刺,陶谷以酒肴盛情款待。陶谷发现来人投刺的许多人家都与自己亦有往来,而他却正为无人投刺而犯愁,于是他就悄悄地进行调换。来人酒足饭饱后,便抱刺匆匆离去并一一投出未觉有故,其所投多为陶谷之刺也。陶谷乃是唐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学者,如此算来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
“投刺”在古代由人或步行、或乘车马送达。贵者富者自然不必亲自劳驾,当官的派公差、商贾望族差仆人、文人学士遣书童,就是普通老百姓中的户主,也将此事交与小辈后生去送。
投刺的人到对方门外招呼,有主人出来接固然好下人接也可以,一般交了刺就走。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有载:【正至交贺,多不亲往。有一士令人持马行,每至一门喊数声,而留刺字以表到。】
周密的《癸辛杂识·送刺》亦作如是云:【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欲以为常。】
在富贵人家,因为前来投刺的实在太多迎来送往应接不暇,为省事起见,就在门外挂个箱子接受各方投刺,图吉利便称之为:“接福”。也有在家门口挂个红纸袋接受投刺,名曰:“门簿”。
投刺人因为任务繁重、时间紧迫而往往在门口喊几声,将刺投入箱内就匆匆离去,待得主人应声出门时已不见了投刺人的踪影,所以在民间有:“送帖的比兔子跑得还快”的说法。因此,贺年片还得了个别称,名曰「飞帖」。
投刺人多是在门外把贺年片投入箱中,也被称作“望门投刺”。对次,明人陆蓉在《菽园杂记》中记载道:【拜年……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刺,有不下马或不至其门,令人投刺者。】
由此可见,古时的投刺太滥近乎是广为散发,这也就难怪“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在《元日书时》中叫苦感叹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刺朝来满敞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古代贺年片都是主人亲笔书写,一张贺年片,往往就是一帖精美的书法作品。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当年泛滥成灾的东西如今却存世极少,许多藏家更是一“刺”难求。物以稀为贵,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就收藏而言,独到的眼光往往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