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学生高考前的苦战
前不久南方周末报道: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解读“钱学森之问”时说:“中国的教育投资已经很大,人也很多了,师生比民国时期多了几百倍。但是,现在基本没有民国时期那些大师,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梅兰芳这样的演员等。”
我们抱怨中国没有举世瞩目的杰出人才,总是归结于教育不发达,又将教育落后归结于投资不够,于是大家一起呼唤“加大教育投资”。
这种逻辑多是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教育投资推理过来的,乍一看似乎很严谨。可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教授的话点出了一些人的偏见所在,为什么不与自己历史上的教育情况进行比较呢?
果然,朱教授的与民国时期比较就说明了中国现今教育的真问题——教育投资不足是个问题,但比起教育体制的落后来又是小问题。
教育投资
一些人不能发现真问题,主要是口头上老“辩证”可到实际问题上就不“辩证”了。
无论和中国历史哪个时期相比,今天的教育投资都是史无前例的,可偏偏就是不出大成果,没有与以往大师相媲美的人物,没有一流的文化和科技原创力。
教育投资真的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再说一些教育投资都没用到点子上:大学动辄上千万元修建豪华校门,花高薪“请”一个外行校长领导内行教授,有教授“不辜负”高薪两年炮制200多篇所谓的论文。
当然,我们也可以与一些发达国家比较教育,问题是那也要辩证地比较,既要与人家比教育投资又要比教育体制。
质量孰重
人家创新发展,成果考核上看重论文质量;我们死记硬背,在成果考核上看重论文数量。
我们再大的教育投资只能培养出纸上谈兵的“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却很难培养出像民国时期的那些大师。
现在许多国人只与人家单向地比教育投资,而忽视了教育体制的比较,当体制不对时你再大的投资恐怕也会白白打了水瓢!
的确,中国的教育投资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是有所欠缺,但前提是教育大方向得对,否则再多的教育投资也是白搭。教育投资不仅仅是投钱,更要“投”科学的教育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