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中的寓言。
列子也称列御寇,或称列圄寇,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现传世作品主要是是寓言等一百三十多篇,这些传世的寓言很多都和修道有关,也就是列子借寓言的形式来讲一些修道的真理。《愚公移山》以寓言的形式论述了道家修炼的一个根本的道理。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面积约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削减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泥土,用土筐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满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有一个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这么大的岁数和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拔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竟然比不上寡妇和小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呢?”河曲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手持着蛇形象的天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力气很大的神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山岗高地阻隔了。
这个故事的要点有三个:就是河曲的智叟的观点和愚公的道理及天帝被愚公的至诚所动,派天神完成了愚公愿望。
愚公的道理是很简单的,山再大,挖一点少一点,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大山总有挖平的一天,这个道理智叟当然明白,智叟的行为是,当实践道理遇到是乎非人力所能解决的困难时,最终会以利益的得失为基点而取舍,而变通;愚公不同的他只认道理,只要道理是对的、是行的通的就一贯到底。不管表面的困难如何都能守道理从“一”而终,其实,这就是修炼人与人间智叟的根本区别,这也是神与人的区别。在巨大的困难面前在实践中守住那一念,坚定真理的那一念,就是在迈向成神的路上,当正念百分之百的达到要求时,神就会解决那个表面的所谓困难,这个时候就回出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愚公能移山还讲了一个“和”的理,愚公的不可思议的行为能得到了家族的一致的支持并付与行动,就是道家讲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理:在困难面前,天象也会根据人和的情况而改变。
道家是修“真”的,真理大道。所以过去道家修炼有成的人都叫“真人”,张三丰就叫“张真人”。《愚公移山》就是以寓言的形式,讲了一个道家修炼的根本问题:守“真”从一而终,终成正果。那么,表现在人的理就是不怕困难、专心务实、天道酬勤等做人的正理,人的正理和天理是贯通合一的,这就是中华神传文化,道家“天人合一”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