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倒逼出产业升级?果真如此,我们应该欢迎民工荒。但残酷的现实是,民工荒未必能够倒逼出产业升级,反而可能让产业垮台。
沿海地区的产业已经升级,或者有升级的先兆了吗?恕我眼拙,没有看出产业升级的趋势。目前的民工荒显示,无论沿海还是内地,都在走低端制造业之路,因此大抢民工,大打土地、税收优惠政策牌。
目前沿海地区需要最多的工人是普工,就是仅需要很少的专业技能就能上岗的员工。电子、鞋类等工厂大规模招聘普工,说明沿海地区还在低端制造业中徘徊。毫不夸张地说,到现在为止,我国的造船、汽车、精密仪器都要从国外进口。据了解,整个珠三角地区目前用工缺口在200万以上,仅深圳今年年初的用工缺口预计就达80余万,其中普工最难招。
普工招不到,一是因为沿海地区的制造业成本上升,一个月两千元的工资对于处于高消费地区的打工族而言,已经失去吸引力。另一方面,中西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的制造业开始发轫,这些地区正在重走沿海地区的低价、优惠的老路。沿海地区引资时纷纷祭出优惠政策,进行“竞次”比赛,有可能在中西部重演。袁剑先生所提出的竞次,意指底线竞争——比的不是谁更好,而是比谁能更次。以剥夺本国劳动阶层的各种劳动保障、放任自然环境的损害为代价,从而赢得竞争中的价格优势。竞次不局限于劳工成本,而在于承诺优惠政策,让企业得到原本属于政府的税收。企业需要的是正当年的可以用尽的劳工机器,以及在朝三暮四的规则下尽快兑现的渠道,哪怕环境污染,哪怕当地成为一座空城。
内地的许多城市积极采取措施留住本地工人,形成“抢人”大战。在华中重镇武汉,为了应对用工荒和沿海地区“抢人”策略,武汉的企业年初纷纷调高基本工资。武汉市劳动就业管理局介绍,今年普工、服务员月薪有900元~1500元,技术、管理岗位2000元~2500元,相较去年,已上涨一两成。据了解,沿海和内地的工资差别在200元至500元之间,沿海地区的工资优势已不明显,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就近择业。
衡量中国出口产品升级的重要指标是机电产品的出口情况。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7131亿美元,同比下降13.4%,进口4914亿美元,同比下降8.7%。另一组数据令人欣慰。中国机电产品在我国贸易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特别是2005年~2008年平均占比高达57%。据日本机械进出口组合的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超越德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机电产品出口国。2008年,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额为784781亿日元,同比上升3.5%,而德国为784659亿日元,同比下降4.1%。
如果因此得出结论,中国已经成为高科技出口大国,则大错特错。难道我国从2008年开始已经成为科技强国了吗?我国生产的机电局限于机电组装等领域,而生产机械的机械,几乎全部需要进口。更严重的问题是,为了保证出口份额,我国不得不压低汇率、不得不一再提高出口退税率,中国得到的只是糊口生计,谈不上经济结构根本性变化。
中国在进行艰难的产业升级,按照市场流向,制造企业会自然撤出成本逐浪高的沿海地区,而走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而沿海地区将腾出空间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以更多的赢利支付更高的成本。让人担心的是,随着外部订单的增加,东、中、西部一起上,陷入更加无序的订单大战。东部地区依仗产业链优势,躺在制造业上不思进取。
自然形成的产业升级需要制度的配套,需要产权等法律机制的完善。
最近的一则新闻让人震惊。财政部公布最近数据称,去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增速同比由负转正,全年利润增长9.8%,其中130家央企利润增幅最大达14.3%。资产如此雄厚,因此,三大石油巨头要进军新能源产业了,这无异于让从事新能源、背着产能过剩黑锅的民企,丧失了立足之地。
数据如此美妙,民工荒演绎出产业升级的梦想,但剥开这一切,我们却看到了产业升级所必须的市场制度的极大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