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堂人物图
南唐画家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描绘唐代诗人握笔托腮、凝神构思的神态。诗人左手拿着的,可是珍贵的蜀纸?
早在唐代,成都产麻纸已冠绝天下。浣花溪边,集中了近百家造纸作坊。蜀纸是皇家贡品,更是朝廷专用公务纸。唐、五代时,王公贵胄写诗作画,都花费重金从成都购买蜀纸。英国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纸和印刷》也认为:“四川从唐代起就是造纸中心。”成都纸家深刻影响了我国的造纸业。
长翻蜀纸卷明君
歌星郑姬来到洛阳,全城纨绔子弟无不为她的美貌和歌声倾倒。唐室外戚许公子更是一掷宫锦千匹,先是送鲜花去助妆,又赠黄金以资用,终于得到郑姬邀请,一同欢宴。一次名流的酒会上,郑姬感叹:东都人文虽盛,但像司马相如一样的文坛大腕难寻。众客便推举风华正茂的诗人李贺,郑姬兴奋地请李贺一展才华。于是李贺挥笔写下《许公子郑姬歌》:“长翻蜀纸卷明君,转角含商破碧云。”意思是郑姬用长幅的蜀纸抄写吟咏王昭君的名曲,郑姬的歌声醉人心骨、响遏行云。李贺之所以言明郑姬用蜀纸抄曲,旨在表现郑姬非等闲之辈。唐代,蜀纸乃是皇家贡品,尤其是成都麻纸,被指定为朝廷公务专用纸。古纸以原料分五类:以麻为主料制成的麻纸;以青檀皮、桑皮、楮皮等原料制的皮纸;竹纸;混合多种原料制浆纸;用废旧纸加新料为浆的还魂纸。成都麻纸最佳,有白麻纸、黄麻纸、桑麻纸、麻布纹纸。唐人李肇《翰林志》说:朝廷的诏令、章奏等各种文书均用白麻纸;抚慰军旅,则用黄麻纸。《唐六典》记载:中央图书馆集贤院所藏古今图书共125961卷,“皆以益州麻纸写。”《新唐书·艺文志》还记载:朝廷每月耗费“蜀郡麻纸五千番。”
蜀纸写诗救宫嫔
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记载,书法家柳公权做京官时,一次皇上迁怒一位宫嫔,柳公权为宫嫔求情。皇上看了一眼柳公权,将视线移向案上的几十幅蜀纸说:“如果你能在蜀纸上写一首诗,朕就宽恕她。”柳公权思索片刻,写下“不忿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皇帝看后大悦,将蜀纸和锦綵200匹赐给柳公权,又命宫嫔上前拜谢。柳公权以诗救宫嫔的故事,从侧面说明,唐朝皇帝十分珍爱蜀纸;也反映出成都造纸业在唐朝便进入空前繁荣时期。玄宗、僖宗入蜀避难,大批官吏和文人涌入成都,加上成都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从而形成繁荣的文化出版市场,纸的需求大增,进一步推动着成都纸业向前发展。作为古代高科技的造纸业,蜀地已经领先全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中心位置。英国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纸和印刷》也认为:“四川从唐代起就是造纸中心。”
唐宋时期,造纸之家主要聚居在浣花溪。司马光《送冷金笺与兴宗》描述成都浣花溪的造纸情景:“工人剪稚麻,捣之白石砧。就溪沤为纸,莹若裁璆琳(美玉)。”元代成都人费著《笺纸谱》记载:“江旁(浣花溪沿岸)凿臼为碓,上下相接(从上游至下游纸臼绵延不断)。”人们还建庙祭祀蔡伦,“庙在大东门雪峰院,虽不甚壮丽,然每遇岁时祭祀,香火累累不绝,示不忘本也。恩足以及数十百家,虽千载犹不忘如此。”仅浣花溪一带就有数十百家的造纸作坊,足见成都造纸规模之大。上世纪70年代末,锦江大桥旁就出土了17个唐代大石臼碓,可见《笺纸谱》所载属实。宋人薛田《成都书事百韵》诗赞曰:“纸碓暮舂临岸浒,水樽春注截河堧。”晚唐诗人郑谷《蜀中》亦云:“夜无多雨晓生尘,草色岚光日日新。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浣花溪的造纸场景成了蜀中一景。
浣花溪水造纸佳
纸家之所以选择浣花溪,苏东坡从水质角度解释:“成都浣花溪水清滑异常,以沤麻楮作笺纸,洁白可爱。数十里外便不堪造,信水力也。”费著也持相同看法:“以浣花潭水造纸故佳,其亦水之宜矣。”浣花溪水含铁量低,悬浮物少,硬度不高,抄出的纸张洁白光滑,细薄坚韧,仅麻纸就有四大名牌享誉全国,成为唐纸高品质的象征。《笺纸谱》记载:“笺纸有玉板、有贡余、有经屑(亦名玉屑)、有表光。玉板、贡余杂以旧布、破履、乱麻为之;惟经屑、表光非乱麻不用。”宋人陈师道《后山丛谈》记载,至五代,南唐的王公贵胄写诗作画皆用玉屑和表光,每年花费重金从成都贩运到金陵(南京),仍供不应求。南唐皇帝李璟更是很喜欢蜀纸,诏令有关职能部门,重金礼聘后蜀造纸工匠到南唐坐镇仿造玉屑和表光。最初选在扬州六合,因“六合之水与蜀同”。后来逐渐向南唐全境推广,在后蜀工匠指导下,南唐的造纸技术突飞猛进。到李煜即位时,南唐歙州终于造出了名冠当时、誉及后世的“澄心堂纸”。费著《笺纸谱》曰:“澄心堂纸……盖表光之所轻脆而精绝者。”可见成都纸家深刻影响了我国纸业的发展。
造纸术传至欧洲
欧洲人曾认为麻纸为德国或意大利人发明。其实,远在公元前2世纪,我国就用大麻和苎麻造纸,因质地粗糙未用于书写。公元1世纪已能制造用于书写的麻纸,只是效果不佳。唐代成都麻纸问世,以其“滑如春冰密如茧”而誉满天下。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军攻打大食国失败,造纸术随着被俘的唐朝士兵传到阿拉伯。在中国纸工指导下,阿拉伯人建起造纸工场,完全沿袭中国造纸法:纸料用水浸、石灰泡煮、捣碎、洗涤、加淀粉糊、荡帘、干燥、砑光成纸。1150年阿拉伯人带着中国造纸术到西班牙南部萨狄瓦开办造纸工场。之后,法国于1189年、意大利于1276年、德国于1320年、荷兰于1323年、英国于1460年相继建起造纸工场。中国纸及造纸术西传初期,欧洲一些教会视纸为不祥之物,反对用纸、造纸。德国腓特烈二世于1221年下令,政府部门禁用纸张,只许用传统羊皮纸。英皇得知造纸原料中有破布,认为这会玷污神圣的文字,勒令造纸作坊立即关闭,直到1494年英国才重新开办造纸工场。由此可推定,欧洲造麻纸的时间不会早于12世纪。在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前,欧洲人不得不承认麻纸是来自中国的发明,且早在7世纪成都就将麻纸的质量推向了历史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