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本来只是苏州城外一座小寺,自从张继《枫桥夜泊》流传之后,成为一处名胜古迹。
张继,字懿孙,南阳人(有人疑襄州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盐铁判官。其诗多登临纪行之作,不事雕琢。有《张祠部诗集》。
寒山寺原名叫普明禅院,寒山寺、枫桥寺都是它的俗名,由于张继此诗的影响太大,自唐代至今,一般人都只知道寒山寺。
据考证,这是在安史之乱即将收尾的那一年,公元七六二年,张继逃难到江浙一带写的诗。逃难,就不是一般的天涯漂泊,这种逃难的苦闷,也就不是一般的乡愁旅绪所能概括的。诗人乘船来到苏州,停泊在枫桥镇这里。他站在船头,看一弯新月显现又往西沉落去,听乌鸦鸣噪又终于停下来,望着江上点点渔火,还有寒山寺朦胧的轮廓。由于感到寒冷,知道正在下霜。他满怀愁绪,睡意全无。站久了,他终于不得不回到船舱去,"对愁眠",也就是抱着排解不开的愁绪躺下。可是睡不着,挨到半夜了还是睡不着。正在这时,忽然寒山寺响起了悠悠的钟声,低沉而缓慢,一声声敲走了刚刚袭来的一丝朦胧的睡意,敲醒了在异乡逃难的无法排解的悲苦。于是这首诗在他心头隐现,由一鳞半爪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最令人无奈的,就是在于借寒山寺的钟声敲醒人的梦境以后,把人撂在这荒寒中无有着落,并让他用一生的经历来消解这梦后的凄苦。
有人把张继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大历十才子都喜欢参禅访道,游情山水,他们所处的时代,正是安史之乱使充满浪漫气息和理想主义的盛唐精神一扫而光的时代。于是他们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失落感,在冷漠的人情世态中,无可奈何地去寻找自己无从把握的归宿,《枫桥夜泊》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来的。
一首七言绝句,数百年来,为国内外人士如此爱好和重视。它又使一个荒村小寺成为千秋名胜。这是《枫桥夜泊》诗独有的光荣。
http://bbs.secretchina.com/viewtopic.php?f=31&t=4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