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头颅共一心,岂肯苟全惜此身,人死留名豹留皮,断头不做降将军!就是国民党官兵有这样共洒最后一滴之血的信念,宁为战死鬼,也不作亡国奴的奉献,才使得今日子孙不用沦到亡国灭种的万劫不复之地!也因为他们为民族争生存,为国家雪奇耻,救我世代子孙不用遭沦亡之惨!
持久战言论是谁抄袭谁的?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普遍的民众心里曾是抗战时光辉的记忆,甚至有一说,国民党蒋介石的“持久战”是受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文的影响,但事实究竟是如何呢?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于1938年5月提出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期间发表了《论持久战》。由中共的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中提到:“这部著作(指论持久战)不仅对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国民党将领也产生不小的影响。”
国民党及蒋介石的持久战行动始于毛提出之前
虽然没有毛泽东那样的针对持久战发表演讲,但从蒋介石1932年至1938年3月发表的各种抗战计划、宣言日记、会议及电文中,就显示已将持久战实际贯彻于行动中。
蒋介石1937年7月17日在庐山发表抗日演讲
《蒋公“总统”大事长编初稿》: 1932年2月25日,蒋介石命何应钦从速准备第二期抗战计划,声称决心“与倭持久作战,非如此不足以杀其自大之野心”1936年底,蒋介石命参谋本部制订《民国廿六年度国防作战计划》,其甲案云:“国军对恃强凌弱轻率暴进之敌军,应有坚决抵抗之意志,必胜之信念。虽守势作战,而随时应发挥攻击精神,挫败敌之企图,以达成国军之目的,于不得已,实行持久战,逐次消耗敌军战斗力,乘机转移攻势。”
据“陈诚先生回忆录──抗日战争”提到:1936年10月,因西北风云日紧,我(陈诚)奉委员长电召由庐山随节进驻洛阳,策划抗日大计,持久战、消耗战、以空间换时间等基本决策,均于此时策定。……总之,我们作战的最高原则,是要以牺牲争取空间,以空间争取时间,以时间争取最后胜利。
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的陆军大学代校长的“现代兵学之父”蒋百里(钱学森的岳父)也曾赴日考察,并于1933年回国后提出中日之战不可免,国民政府应备战,并拟就多项国防计划。在抗战开始后,在1937年发表《抗战的基本观念》,断定以“全民抗战”、“持久战”策略,日本必败。并于同年在其所发表的《国防论》乙书中,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军事理论(该书由上海大公报发表出版)。
1937年3月6日,蒋介石制定山西应战要则,并且致电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和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电文说:“总之,我军此后作战方略,在利用我广大土地之活动,以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利,无论大小部队,皆须立于主动地位,无论胜利大小,收获多寡,只要处处袭击,时时扰乱,即可积各处之小胜,而成最后之大胜。
1937年3月18日,蒋介石发表《敌人战略政略的实况和我军抗战获胜的要道》,指出对付日军速决的办法之一就是要“持久战、消耗战”。此前后,蒋介石也在日记中不断表示,要保存兵力,不必过于重视一城一池的得失。
1937年10月29日蒋介石在前线淞沪参战部队师长以上会议:“倭寇扬言3个月灭亡中国,现在打了近3个月,连我们一个上海还没占去,各位统帅所部努力抵抗,不惜以壮烈的牺牲给倭寇以绝大的打击,……近3个月来,我们虽没有取得大的胜利,但在我们预定的消耗战和持久战的策略之下,已使敌人受到意外的打击,在精神上我们已实在打败了举世共弃的倭寇。”
1937年11月12日蒋介石致电正在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中国军队自上海撤退,乃战略关系,且为长期抗战之计。中国主权若一日受威胁,则中国军队即当赓续战一日。”
1937年12月16日蒋介石的《告全国民众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寄予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诚能晓然于敌人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故我全国同胞,在今日形势之下,不能徒顾虑 一时之胜负,而当澈底认识抗战到底之意义与坚决抱定最后胜利之信心。”
1938年2月7日,蒋介石在武昌演讲说:“我们这次抗战,是以广大的土地,来和敌人决胜负﹔是以众多的人口,来和敌人决生死。”、“我们就是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 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抗战必胜的条件与要素》
依据《“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1938年3月5日,蒋介石曾说:“我之对倭,在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利﹔积各路之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
长江局书记作诗耻笑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阶段三分只遁牌”
1938年7月上旬,中国共产党中央曾致电以王明为书记的长江局,要求在武汉的《新华日报》上刊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王明因为不赞同该文的观点,以文章太长为理由拒不刊登。其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再次致电,要求分期刊登,王明仍然拒绝。当时在武汉的中国共产党刊物《群众》也因而未能刊登。这样,蒋介石自然不可能及时读到《论持久战》,蒋介石57年来的日记中也无相应的阅读记载。王明为此还写了一首诗嘲讽:“四亿弗凭斗志衰,空谈持久力何来?一心坐待日苏战,阶段三分只遁牌。”
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天石说:程思远回忆错误
大陆历史家们将程思远回忆当作是“中国共产党“持久战”思想影响了国民党的铁证”,并对这段回忆的记载均深信不疑。程思远回忆说:周恩来向白崇禧介绍毛泽东《论持久战》,白崇禧向蒋介石转述。白崇禧把《论持久战》归纳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并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指导思想。” 但是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天石说:“程思远回忆错误”
很多证据证明蒋介石的持久战策略都发生于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演讲之前,证明不论是白崇禧,或是蒋介石,在提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方针时,都不可能受到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文影响,所以杨天石说:程思远的有关回忆是错误的。
国民党持久战思想其来有自
通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全文,完全没有谈到空间、时间、小胜、大胜之间的关系。1938年5月同时期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文中,也不曾谈到相关问题。
杨天石,于2009年7月7日于南方都市报发表一篇标题为“杨老新作:国民党持久战思想其实有独立来源”的文章,并下结论指称国民党的“持久战”受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文的影响的相关说法并“不正确”。
由此可见老蒋的对日的持久战略思想形成及发表都要比毛的时间早,蒋介石是个实干家,几次亲自上抗日前线慰问中国军队、亲自指挥几次大的会战,彻底粉碎了日军扬言三个月灭我中国的狂言。他没有时间去总结写些论文,当蒋在考虑如何对付日本的时候,毛泽东当时却还在想着如何避走。
毛泽东1938年5月才写出《论持久战》来,此时蒋介石已经运用主要方针大计持久战实际行动指挥几次大的会战,指导中国军民抗日。蒋介石一些适时激励的宣言,也加强了中国的军队和人民们抗日的决心与必胜的信念,终至获胜。而究竟是谁抄袭了谁,历史事实早已做了评断。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