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现代婚礼同中国古时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有一点却从来都没有改变,那就是婚礼前男方去女方家亲迎。为什么要这样呢?
早在二、三千年前西周的周公制礼后,结婚就有了一套固定的程式,即“六礼”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 纳彩”就是男方请媒人去向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同意后,男方家派使者到女方家致辞,并送上礼物----大雁。纳彩后,使者要询问女方母亲的姓氏,了解对方的血缘关系,以避免出现同姓婚配的情况。因为同姓结婚,会使子孙不能昌盛。同时还要询问女方的生辰八字,看是否和男方相合。
如果双方姓名、八字相合,男方家会再派使者前往女方家通报,称为“纳吉”。随后,男方送聘礼到女方家,先秦时是帛和鹿皮,此谓“纳征”,相当于后世的订婚。订婚后,男方家占卜吉日后,为了表示对女方的尊重,派使者到女方家请求确定结婚日期,这个礼节称为“请期”。女方家通常会请男方家确定,此时,使者再将选定的吉日告知女方家。
以上五个程式均要在早晨行事,而且使者每次带的礼物中都有大雁。为什么选择带大雁呢?因为大雁是候鸟,秋去春来,从不失信,暗喻夫妇间也要不失时,不失节。大雁还是从一而终的候鸟,暗喻夫妇间要彼此忠诚。此外,大雁飞行时十分有秩序,壮年大雁在前,幼小和老弱大雁跟随在后,这是其他候鸟所没有的,用于婚娶,暗喻长幼有序进行。
吉日来临,新郎要亲自去女方家亲迎,而且时间是在“昏”时。古代“昏”与“旦”相对,指日落后大约一个半小时左右。儒家对此解释认为:新郎到女方家迎亲,新娘则跟随新郎到夫家,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而昏时正是阴阳交接之时。“婚姻”一词正是源自于此:新郎于昏时而来,谓之“昏”(后同“婚”),新娘因之而去,谓之“姻”。
新郎在出发亲迎前,父亲都要对他进行教导,而新娘则打扮一新,在房中面朝南而立,等待丈夫的到来。新郎到达后,新娘父亲出门迎接,新郎然后向岳父岳母行礼。之后,新娘出房,跟随新郎回家举行结婚仪式。
为什么新郎要去亲迎新娘?大概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表现出对女子的尊重,也含有从夫居这一婚制的特点。二是亲迎被看成是夫妻关系是否完全确立的基本依据。古代凡未亲迎而丈夫死,女子可以改嫁。然而一旦举行了亲迎之礼后丈夫死,新妇就只能“从一而终”了。三是阳动阴静,因为女子天生羞涩,故必由男子主动上门娶妻,这一思想也成为中国人的普遍心理。
虽然现在大陆的中国人经过多年的“共产教育”,早已经不知“六礼”的程式究竟为何,但人们在无意识中,却依然秉承了古礼--亲迎。而当人们知道这里边的深邃内涵时,当会慨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吧。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将被破坏的优秀文化重新找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