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何占豪与陈钢的作品,完成于1959年。当时,作者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他们为了贯彻“洋为中用”,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难,对交响音乐民族化进行努力的探索,成功地写出了新一代的标题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出现是可喜的,具有创造性的,深得广大听众的欢迎。它借鉴了传统的西洋交响音乐的创作形式,融汇了民间音乐的素材,凝炼成“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
乐曲的内容采用了人民热爱的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写成。这是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祝家庄,聪明多情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不到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血泪倾诉。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的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乐曲的组织形式采用奏鸣曲式的单乐章构成,但也不是很正统的奏鸣曲式。为了服从标题的需要,大致分成相爱、抗婚、化蝶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呈示部——相爱
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的描绘,其中包括: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和十八相送的几个情节。
乐曲开始时,在轻柔的弦乐和定音鼓微弱的震音的背景上,长笛吹出清新秀丽的引子,仿佛故事就在一片鸟语花香的原野上展开了。随着双簧管吹出一段歌谣式的旋律,呈现出一幅秀丽江南的美丽图画。在柔和的竖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温纯优雅和充满女性美的爱情的主题,这是描写梁、祝的相遇,梁山伯美好的形象,深深烙印在祝英台的心坎中。
跟着出现一段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二重奏,象征梁、祝的草桥结拜。之后,乐队重复一遍爱情的主题,暗示梁、祝的情谊更加巩固了。继续出现一段华彩乐段。本来,协奏曲的华彩乐段一般都出现在第一乐章的末尾,但这乐曲都出现在乐队反复爱情的主题之后,这与标题和结构有关。这里的华彩乐段并不炫耀小提琴的技巧,而是服从情节的需要,这里表现出祝英台情不自禁的愉快心情,从而引出下面欢快活泼的主题,令人觉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这是一段精致、欢快的回旋曲,在呈示部插入回旋曲的形式,也是这首乐曲的特色之一。音阶是民族调式的,呈现出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也是本乐曲唯一的欢快主题,这是描绘梁、祝三载同窗的幸福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祝英台不久就奉召回家了。这时,爱情的主题改为慢板,柔和委婉,别恨离愁,显得特别凄凉,这是著名的“十八相送”,继续又出现了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二重奏,而今,可不是草桥结拜的欢乐情调,这是窃窃私语、难舍难分的场面,使人无限低回。呈示部将要结束时,由弦乐奏出一段轻柔而简短的尾声,梁山伯与祝英台终于分手了。这段尾声紧接展开部。
第二部分:展开部——抗婚
这段包括了抗婚、楼台会、哭诉、投坟几个情节。
展开部由沉重的倍大提琴、大提琴、大管等低音乐器奏出不详的音调,预示悲剧就要来临。继续铜管乐吹出凶暴而严厉的音调,这是封建势力的主题,显示严父逼婚的场面。然后,小提琴先用散板表现出祝英台惶恐不安和痛苦的心情。接着,小提琴奏出激动和反抗的音调。以后,逼婚压力和小提琴的反抗音调交替出现,形成一个矛盾冲突的抗婚场面。这里的定音鼓显示出扣人心弦的效果。
鼓声过后,随即转入慢板,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对答奏出哀怨悲愤的音调,特别是小提琴弥漫着凄厉的、恸哭似的声音。这是著名的“楼台会”,作者广泛采用越剧的素材,特别是有意识地辑入越剧楼台会的唱段,融汇得非常贴切和动人。慢板之后,音乐急转直下,以散板、快板等中国戏表现手法,叙述了祝英台在梁山伯的坟前向苍天控诉。以后在小提琴奏出了一个绝句之后,随即金鼓齐鸣,紧张激越,表现出祝英台含恨投坟,全曲达到高潮。
第三部分:再现部——化蝶
再现部比较短,似乎有意引导人们作片段美好的回忆,也把人们带入梦幻的世界。
长笛和竖琴奏出开始时的引子,这里虽然仿佛还像当年风和日丽的原野,而今却抹上一层神秘的幻觉,特别是竖琴的琶音使人联想到“仙乐风飘”之感。
接着,小提琴加上弱音器重新奏出爱情的主题,引申出人们对梁、祝的同情和歌颂,表达出人们美好的愿望和遐想,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作一双蝴蝶,自由飞翔于极乐世界之中。
最后,有一段简短的尾声,由小提琴奏出,以长笛作补充。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结束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令人同情和惋惜,他们忠贞的爱情将永远印在人们的心坎中。
http://bbs.secretchina.com/viewtopic.php?f=31&t=6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