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雷锋”卢安克与学生在一起
最近,有网友发帖称,今年32岁的德国“志愿者”卢安克的博客被广西有关部门要求关闭,而这位被网友称为“洋雷锋”的老外,也可能因为“没有做志愿者和教师的资格”离开中国。不过卢安克在其博客的关闭声明中说,这是一个“完全自愿的决定”。
2010 年初,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播出了对卢安克的专访,使得更多人认识了这位老外——德国汉堡人,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1990年夏天的那次为期3 个月的中国之旅,改变了这个德国青年的人生,广西的乡村成了他实现理想的热土。1992年夏,卢安克来中国东南大学留学。1993年2月转学到广西农业大学,与一群来自广西农村的中国同学朝夕相处。
1999年他从德国回到广西,到河池的一所县中学当初中老师,因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家长们有意见,学校把他开除了。后来,他来到广西河池的的特困县东兰,在东兰县切学乡偏僻的板烈村小学,当了10年的乡村教师。而在这10年的教师生涯中,从未收受过学校一分钱工资,他每年三四千元的生活费均由其远在德国汉堡的父母提供,月支出不超过200元。其间,这位与中国最贫困地区农民一道承受着最艰苦的物质生活,同时进行着极富创造力实践与研究的青年,还得过乙型肝炎,并遭遇车祸险些失去了性命。“仅仅为钱工作,是可惜的。”他来中国工作之前曾对父亲说过这番话。
卢安克从2001年开始开设博客和个人网站,网站上有他翻译的上百万字的教育论著;在博客中,他张贴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作品,力求对别人有所帮助。
对于卢安克关闭博客一事,网民们都表示非常可惜。网民“冰瀑”质疑说,如果从条文上讲,卢安克确实没有当志愿者和乡村小学教师的“资格”,但他毕竟为中国乡村教育做了许多好事。也有网民认为,卢安克在媒体上经常谈论有关“中国教育和留守儿童的话题”,可能是他受到 “警告”的原因,毕竟作为外国公民,有时候在不了解中国国情的情况下说的话,的确会让有的人很不安。
昨天,记者登录卢安克的博客,看到了他对于关闭博客的声明:
社会对我的关注也已经超出了我的承担能力,我承担不了社会反应所带来的后果、责任和压力,也就不敢让更多的人知道我的事情。因为这些,也因为媒体给我带来的压力,我只好把我的博客关闭起来。请你们理解我这个完全自愿的决定。
我真不希望别人因为我而难受。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我在这要声明:我没有获得正式的志愿者身份,也都没有获得中国的教师资格。
卢安克:德国汉堡人,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1990年夏天为期3个月的中国之旅,改变他的人生——从1997年至今,他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已经待了十年,辗转多处山村,过着简陋的生活。他在华支教十年,是感动中国2006候选人。当时他说:“我很害怕去感动别人。有人推荐我参加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我吓坏了,赶紧给评选委员会写信,让他们别选我。我不想感动中国,只能是中国感动我。”(都市时报 记者李晨晨)
到底是谁容不下这个德国志愿者——卢安克
大部分对卢安克有所了解的,尚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不能容忍卢安克成为中国人,都不会不能容忍卢安克在中国做一个乡村教育的志愿者。哪怕是不能理解他的教育理想的村民,也一直在行动上支持这个古怪的德国佬,否则,他不可能在中国待上这么多年。
如前所述,只要关心中国教育,对中国教育的现状、弊端有所认识的人,对于卢安克的理念和实践都充满了敬意。且不说广大网民一直都在支持卢安克,连代表国家主流话语的CCTV、中国青年报、《环球》等媒体都对他进行过充分的正面的报道。
因此,从目前来看,容不下卢安克的不是全体中国人,也不是一种抽象的国家意志或者政府意志,它应该是滞后于中国发展现状的个别体制性因素,和中国社会里残留的某种封闭、不自信心态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先来看看是谁容不下卢安克?
1997 年10月,在广西南宁残疾人职业学校义务授课的卢安克,就被南宁市公安局扣留过护照,并罚款3000元。
1999年,他曾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却被拒绝。被拒绝的理由是:只有在国家一级机构工作4年以上,或为中国作出特殊贡献的外国人,才能入籍中国。
最近这一次,如他的博文所示:广西所谓“有关部门”的意思,就是让卢安克不要在媒体上出现、也不要再谈论有关中国教育和留守儿童。否则“有关部门”将可能会追究他的“不法行为”,并随时有可能把他驱逐出去。而刚性的理由则是:他没有获得正式的志愿者身份,也都没有获得中国的教师资格。
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中国国情,我们很好推测造成“卢安克困局”的原因:
首先,中国目前的体制,存在一个身份准入上的体制性排外特点。中国的国籍管理是比较严格的,这是冷战的产物。这种体制性排外,与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中国崛起和融入世界的潮流,是格格不入的。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体制的不自信。
其次,卢安克的独立姿态,让某些政府人士感到不安和恼火。卢安克从一开始就与政府行为划清界限,广西省政府领导曾希望卢安克参加政府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成为广西第一名外国志愿者,去参与大量宣传活动,卢安克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正如他博客中所说,他不会参与任何宣传活动,不会让别人做任何事情。据媒体朋友称,如果卢安克能够“配合”政府做一些表态,他甚至可能获得一个诸如“感动中国”的名号。可见,从支持、宣传到排斥、打压之间的距离,就像一张纸一样薄。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年的卢安克应该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所受的教育、他的人格和良知不允许他放弃他的原则。
再次,卢安克的博客,不可避免地会将中国偏远乡村的实景如实地展现在公众面前,这对于当地政府的形象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这就是卢安克为什么在今年被媒体广泛报道之后,反而遭到来自当地 “有关部门”的反复警告的原因。关闭卢安克的博客,实际上,主要是要让他不在媒体上出现、也不要再谈论有关中国教育和留守儿童。否则“有关部门”将可能会追究他的“不法行为”,并随时有可能把他驱逐出去。
最后,迫使卢安克关闭博客,应该不仅仅是当地政府一力即可达成的事情,可以推测,结合第二点和第三点,可能更高级别的宣传部门也有所介入。中国的宣传部门,一贯反感和害怕的就是民间的独立姿态和一切可能有损中国形象的言论。这与我分析的第一条原因,在内核上是一致的:反映了体制的某种不自信,而这种不自信,与三十年来中国的强大和中国形象的崛起,是格格不入的。
正如网友“欢迎你来唐古拉”所说:“在一个高度默契的封闭环境里,有可能打破平静的异类总是不被欢迎的,卢安克就是这样一个异类。他渴望成为一个中国人,但肯定不是因为对文化或别的什么的认可和仰慕,也许他眼里看到的教育是一片荒芜,在这里他看到了自己被需要。但是荒芜往往有着深厚的底蕴,被打破也许面对的就是更强力的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