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 年8月,淮河上游,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一场大雨,造成了9县1镇东西150公里、南北75公里范围内一片汪洋!造成了几十万人惨死!——学者单纯刚先生说,这是“世界上最惨烈的垮坝事件”。
2004年10月,潘家峥先生在《新闻信息报》上撰文《1975年:板桥水库垮坝事件》,记述了这起特大惨案的灾情。摘录如下:
惊心动魄的“75·8”大洪水 每年6月下旬,淮河流域南部进入梅雨季节,经常由于持续大雨而出现洪水。七八月间,全流域都会出现大雨和洪水,9月份逐渐出汛。1975年8月的特大暴雨是由当年的3号台风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人称“75·8”大水。
1975 年8月4日,3号台风穿越台湾岛后,在福建晋江登陆。8月5日晚,行径诡秘的这个台风突然转向,北渡长江,直入中原腹地,在河南境内“停滞少动”。具体停滞的区域,是在伏牛山脉和桐柏山脉之间的弧形地带,也就是河南省淮河上游的皇陵腹地,这里奔流着颖河、北汝河、沙河、洪河、汝河等等河流,兴建有上百座山区水库。
3号台风在这里的停滞少动,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垮坝之前的紧张撤离 板桥水库修建在汝河上,位于泌阳县境内,设计最大库容4.92亿立方米,最大下泄量1720立方米/秒。大坝是一座土坝,质量优良,号称铁壳坝,没有人曾怀疑过它会溃决。 1975年8月5日下午2时,第一次暴雨降临,日降雨量为448.1毫米,水库水位迅速上升到107.9米,已接近最高蓄水位,倾盆大雨使水库管理局电话总机室坍塌,线路中断,管理局与上游各雨量站全部失去联系。公路交通也中断,板桥镇积水两尺,大部分民房倒塌,板桥公社干部在慌乱中组织力量转移老人儿童,派出所干警在抢救档案……
当天,驻马店地区“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副指挥长陈彬、指挥长刘培诚赶到板桥。刘于当晚返回驻马店,陈留在板桥搜集一些好人好事。当时人们还没意识到板桥情况已十分危急。8月6日下午至7日上午,第二场大雨降临。7日午后,天奇黑,雨更猛。第三场也是最大的一场暴雨出现,从下午4时整,下了13个小时,陈彬虽非水利干部,也感到情况有点不妙,他召集会议,请当地驻军用连队报话机试图对外作接力式通讯,紧急呼吁各级部门调集一切可用物资支援防汛。泌阳县县委书记朱家潮于7日晚赶到板桥镇,发现形势危急,决策立即安排下游板桥、沙河庄群众迅速撤离,并协助陈彬拟紧急电报,通过军队上报。与此同时,驻马店地区革委会生产指挥部正在召开紧急抗洪会议,讨论了宿鸭湖、宋家场、薄山等水库的险情,惟独没有谈到板桥。因为板桥没有报险——事实是板桥与驻马店的通讯已完全中断,一位带着报话机进行接力通讯的战士也在途中被狂洪卷走了。这样,板桥陷入孤军奋战局面。到7日21时,确山、泌阳已有7座小库垮坝,22时,中型水库竹沟水库垮坝。此时,板桥水库大坝上一片混乱,暴雨柱儿砸得人睁不开眼,相隔几步说话都无法听清。上涨的库水迅速平坝,爬上防浪墙……突然,一道闪电,紧接着一串炸耳的惊雷,接着万籁俱寂。暴雨骤然停止,夜幕中竟然出现闪烁的星斗,有人一声惊叫:“水落了!”
刚才还在汹涌上涨的洪水,突然间就“哗”地回落下去,速度之快使所有的人瞠目结舌,只有内行的人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那座刚才还如一只巨大气球似的水库,在方才的霹雳声中突然萎缩。板桥水库铁壳坝终于在8日凌晨1时崩溃。
巨浪过后一片惨象 从板桥水库突出的巨龙,首先吞噬最近的沙河店镇,尽管事先已做了紧急撤离布置,全镇6000余人中仍有827人遇难。撤离的通知仅限于泌阳县范围,驻马店行政当局没有也不可能向全区作紧急部署,与沙河店仅一河之隔的遂平县文城公社完全没有得到警报,成为“七五八”洪水中损失量最巨大的地区;全公社 3.6万人中有半数遭难,许多人家绝户……
主要雨区在洪汝河上游成澧河、干江河一带的山丘区,这里 1.2万平方公里,29个县市,1100万人口,1700多万亩耕地遭灾,其中遭毁灭性和特重灾害的有耕地1100万亩,人口550万人,倒房560万间,死牲口44万头。京广铁路冲毁102公里,中断18天,受影响48天。
这篇看似揭秘的文章,实际上掩盖了许多真象。
2005年8月8日,河南省水利厅在郑州市山河宾馆召开纪念“75·8”特大洪水灾害发生30周年座谈会。《大河报》8月9日发文《“75·8”特大洪灾30周年祭》予以报导。文中披露了以下情况:
1、大灾前已经有明显预兆。文中说:8月4日,已有“日出日没尽显紫色,乌云接日,南虹横空,蚂蚁搬家,老鼠上树,狗不吃食,蛇出洞等异常现象出现。”
2、8月7—8日,包括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两座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近百座小型水库和两个滞洪区在短短数小时内相继垮坝溃决。
3、1986年板桥水库复建工程列入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工程项目。1993年6月5日通过国家验收。2005年7月,刚刚路径河南的台风 “海棠”与30年前台风“尼娜”的路线非常相似。尽管此次“海棠”也给驻马店地区带来了特大暴雨,但复建后的板桥水库安然无恙。
令人深感遗憾的是,事隔30年,这个大型座谈会却没有深入探讨这场死亡几十万人特大灾难的性质。
对照上述两篇文章人们不能不思考以下问题:
一、究竟死了多少人?
《河南“75.8”事件35周年祭》(南方都市报)写道:
死亡数字模糊
地方志里、纪念碑的官方“墓志铭”里,这个数字一直是模糊的,各种说法在流传
1975年,人们对这场震惊中外的特大洪水讳莫如深,报纸、广播保持沉默。
板桥水库重新修建,原水利部长钱正英撰写的碑文是“卷走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财产”,异常简洁地概括了这场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原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说:“两个大型水库和那么多的中小型水库溃坝,所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相当于一颗小型原子弹!”
1975年8月20日,河南省委有个初步统计数字,说全省死亡85600多人,连同外地在灾区死亡的人数在内,最多不超过10万人。
而当时驻马店地委的意见是,不主张再逐个核实。
由钱正英作序的《中国历史大洪水》一书披露,在这次被称为“75·8” 大水的灾难中,河南省有29个县市、1700万亩农田被淹,其中1100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2.6万,成了后来被沿用的一个“官方数字”。
孟昭华和彭传荣编的《中国灾荒史》中载录,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溃坝失事,1029万人遭受毁灭性的水灾,约有10万人当即“被洪水卷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蔡则怡和赵思雄研究说,死亡近10万人。
上述说法立即遭到了中国民间的批评,死亡不过数万人显然过于保守。而民间关注“75.8”死亡人数,为死难者获得尊重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息。
1980年代后,全国政协委员乔培新、孙越崎、林华、千家驹、王兴让、雷天觉、徐驰和陆钦侃在文章中披露,河南“75.8” 死亡人数达23万人。
可是,对这些数字的准确性不少人是一直存疑的,因为,仅文城公社的记载官方数字是:全公社3.6万人口中,有1.8万余人遇难。该公社魏湾大队沿河五个村子李湾、魏湾、梁湾、吴湾、赵湾,一字排开:1700余人中有近千人丧生;该大队三小队256口人中仅存96口,有7家人绝户。
二、在汛期防汛方面,政府有作为还是作为甚差,还是无作为?
《河南“75.8”事件35周年祭》(南方都市报)写道:
8月7日天刚蒙蒙亮,在无法得到更高级别命令之前,指挥部尽力地做着抵御的准备。水利局的回答是:
麻袋:没有。
草袋:没有。
板桥水库和板桥镇防汛器材:没有。
木料:没有。
铅丝:没有。
应付意外的炸药:没有。
这是驻马店方面在8月6日、7日对板桥水库灾情作出的全部反应。
台风,是中国大陆东中部每年夏季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历来如此——有目共睹,当今政府十分重视每次台风的预报和防范——1957年第3号台风“尼娜”,从7月31日在台湾东南太平洋洋面生成北上、横扫台湾,穿越海峡、登陆福建晋江,飞越长江,进袭河南,到停滞徘徊。时间长达9天以上。从上文看得非常清楚,当时,只有身处险境的基层单位作了一些工作。驻马店地区,从1975年8月5日发现险情到8月7日晚—8日凌晨酿成巨祸,地区政府竟然没有进行任何防讯抢险预警!况且驻马店地区又是地势地凹、历史上的洪涝多发地区,而且,8月又是历来的多风多雨季节,如此玩忽职守,如此漠不关心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在令人震惊!水库的通讯设施遭受破坏,但地委、行署的一应设备都完好无损,在每年必有的危险汛期,面对如此重大灾情,竟然事前不安排,汛期不检查,怎么解释得了?!灾难发生之前,仅仅泌阳县发出了撤离通知,其他各县均毫无举措,竟然说什么“驻马店行政当局没有也不可能向全区作紧急部署”,难道能搪塞得了吗?那位生产指挥部刘培诚指挥长(相当于专员),大难当头,安之若素,8月5日离开板桥镇,到8日,4天间暴雨不断竟没有过问一次这座大型水库的险情。究竟是什么人民公仆?
特别是中央政府、河南省政府灾前竟然没有任何布置,没有下过过任何指示,没有采取过任何措施——没有丝毫作为!在生命攸关的关键时刻,他们究竟干了些什么?——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还是尸位素餐?
1975年3号台风“尼娜”,受害最重的理应是台湾,可是,台湾全岛死伤寥寥无几,仅有几人遇险,然而,风势大大减弱以后,远在几千里之遥的中原腹地竟有几十万人丧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M政权该如何向国人交代?
(待续)
来源:博客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