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2日星期一
前几天,财经记者浦超送来一篇消息,我改了个标题:《全球首只普洱茶投资基 金公开上市》。
他原稿的标题是:《普洱茶进入资本运作时代》。
这是我布置他去采写的,所以我对这件事的大致情况是了解的。但刚接到这篇稿 件,我扫了一眼标题,竟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就是我安排去采访的这条新闻。
一只基金上市的非常明了的新闻,记者为什么起了这么一个让人有些不着边际的 标题?我觉得弄清楚记者做这个标题的意图和出发点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对以后 新闻标题的制作有所借鉴。
看一看稿件的导语,就搞明白记者所起《普洱茶进入资本运作时代》标题的来源 了。导语是这样的——
"全球首只普洱茶投资基金日前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上市,并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 业内人士表示,此举意味着云南普洱茶投资进入了资本运作时代。"
从导语可以看出,记者认为这件事里面有3个新闻点:一是"全球首只普洱茶投资 基金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上市";二是"受到投资者的追捧";三是"普洱茶投资进入资本 运作时代"。
新闻标题实际上反映的是记者对新闻价值侧重点的判断。如果同一个新闻事件中 有多个新闻点,记者选取哪一个新闻点作为标题,说明他的意识里是把这一个新闻点 当成侧重点,他认为这一个新闻点的新闻价值最大。我们常在报纸上看到双题新闻( 即主标题和副标题),说明记者或者编辑判断这则消息中有两个或以上的新闻点都很 重要,不忍取舍。
记者、编辑给新闻起标题看上去似乎是信手拈来,其实都经过了一个思维的过程 ,哪怕是下意识地写下一个标题,他的头脑中也是有一个思维活动的。
上面这一则新闻,记者说他没有多想,下意识地就把"进入资本运作时代"用作标 题了。
没有多想不等于没有思维活动存在。探究他在起这个标题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他 是自然而然地判断"普洱茶投资进入资本运作时代"这个新闻点是整则消息新闻价值的 侧重点。
而我判断整则消息中最有新闻性的新闻点是"全球首只普洱茶投资基金上市",这 就产生了两个不同的新闻标题。
第一部分 2.新闻标题切忌抽象(2)
我感兴趣的是记者为什么会"下意识"地认为"普洱茶投资进入资本运作时代"最有 新闻价值。我觉得记者这种"下意识"的思维活动颇值得研究。
所谓"下意识",其实指的是人的一种思维惯性。人的思维活动会受到各自固有思 维模式的束缚,思考问题时就会条件反射地遵循这种思维模式,形成我们常说的"不 假思索"的现象。
中国人是习惯于抽象思维的民族。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喜欢用象征、隐喻等修 辞手法。明明夸人高寿,我们不说他有八九十岁了,要说"松柏常青";明明想说世事 无常,我们不说经历了哪些磨难和变迁,要说"沧海桑田",等等。文人不屑于把话说 直白,似乎一直白就没有"文气"、就不是文人了。
我读过的一些世界文学名著,记得都是这样一些书名:《安娜·卡列尼娜》《基 督山伯爵》《包法利夫人》《嘉莉妹妹》《大卫·科波菲尔》《卡拉马佐夫兄弟》《 简·爱》《茶花女》《马丁·伊登》《三个火枪手》……比比皆是,是怎么回事就怎 么回事,写谁的故事就以谁作书名,一目了然,明明白白。我们不,我们的名著里没 有《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只有《西游记》;没有《贾宝玉和林黛玉》,只有《红 楼梦》;没有《梁山的108个好汉》,只有《水浒传》。别说外国人根本理解不了"水 浒"二字,就是现在的中国人,能知道"水浒"二字何意的恐怕也仅是少数。
这样的思维习惯反映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上,是很多记者、编辑喜欢在标题里堆砌 形容词,或者大而不当地描述,读者看上半天也不知道究竟要报道的是个什么事儿。
但新闻毕竟不是文学,新闻就是痛痛快快告诉读者发生了件什么事,别云里雾里 地把读者的头都绕晕。
所以我主张把真正的新闻做进标题,那些抽象的描述以及形容词、副词,能不用 就尽量不用。
记者李怀岩从云南天文台采访完为"嫦娥一号"绕月工程配套观测所做的准备工作 回来。我正在家里写这篇随笔的时候,他打来电话跟我商量,说想写一篇"嫦娥奔月 在即,云南天文台严阵以待"的消息。
"什么'严阵以待'!"我说,"找出真正的新闻来写进标题!"
过了一会儿,稿件送过来了,我先看标题:《北京、昆明将是唯一可以接收绕月 卫星传输数据的地方》。小伙子接受了我的意见,算是把"新闻"做进了标题。
通篇看完之后,我将标题又改为《"嫦娥一号"传回的"天籁之音"将在北京、昆明 两地接收》。一是因为既是北京、昆明两地都可以接收,就不能说是"唯一",原标题 不准确;二是因为稿子里讲届时接收的主要是绕月卫星传送回来的30首歌曲,是真正 的来自太空的"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