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限购令”不是治本之策

作者:傅达林 发表:2010-10-27 14:3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自5月1日北京正式实施“一个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住房”的楼市新政以来,“限购令”就成为许多地方政府调控楼市的手段。日前,随着大连住房限购令的出炉,全国已有十四个城市竞相效仿,出台了各地不同版本的“限购令”。

尽管在具体的实施细则上有所差别,但通过“限购”的行政干预调控楼市的思路,似乎已形成高度的一致性。只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地方的房价未见明显松动,反而滋生出离婚潮、退房纠纷等诸多社会问题,“有钱想买房的那就假离婚吧,可买两套;假如儿子满18了,和他断绝父子关系,可以买三套了!”

毫无疑问,限购令的初衷是为了有效打击愈演愈烈的炒房热潮,适时给房价降温,但这种政策所带来的社会后果以及本身的正当性,却值得好好推敲。这种针对契约自由的行政限购手段,本质上是有违现代市场原理与法治精神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契约自由乃是市场运行规则的基本前提,它排斥对市场主体的合法交易行为进行不当干预。这一点,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等都有明确规定,如《合同法》第4条规定,当事人依法享有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政府出于调控楼市的意图,可以从宏观上对贷款利率进行调整或限制,但不宜直接限制公民购房的自由权利。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制定交易指标,限制市场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交易,与市场经济的契约自由法则完全相悖。

不仅如此,楼市“限购令”还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对地方政府的依法行政形成直接挑战。“限购令”的主要依据,是2010年4月17日的“新国十条”,而各地出台的政策也基本上不具备法规属性。在没有国家法律法规的明示下,地方政府出台叫停民事合同交易的“限购令”,明显违反了现代民事法律精神,有的还涉嫌对购房者身份和居住地域的歧视。

或许从眼前看,这种以牺牲市场规则和法治原则为代价的行政干预,能够获取一定的平抑房价效果;但它最多只能暂时抑制住公民的购买需求,并不能从根本上均衡楼市供需关系。因此,常态化的楼市调控,必须回归到市场与法治的轨道上来,铲除房价虚高的种种“腐败成本”,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经济参考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