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合作组织最新测试显示,上海学生在国际教育测试中总体得分第一。西方媒体惊呼,这项调查的震撼性不亚于当年苏联发射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伴侣号”。但既然中国教育水平这麽强,中国学生为何还要一群群地远赴重洋求学呢?
中国教育者额首相庆的同时有必要考虑:该测试是否能全面代表中国学生的竞争力?中学阶段语文和数学的领先水平是能够持续的吗?好成绩是否一定能够转化为企业创新?
中国学生的实际水平可能未必像考试一样出类拔萃。国内的应试教育角度使得我们的学生非常擅长参加考试。中国教育往往在小学和中学领跑,到了大学开始落後。中国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在早期很有效果,而到了大学注重的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技巧,更是创造问题的能力。
成绩太好反而可能扼杀创造力。学习能力强,说明容易受到其它人的影响,这对独立思考反而是不利的。中国学生的平均数学能力普遍较好,但在解决经济或者科学问题的时候,一般不擅于突破已有的框架重建系统。另外,中国残酷的竞争的制度下,对解题能力的无限精益求精也占用了大量时间。
举国因素也可能强化了中国学生的成绩。在奥林匹克体育或者数学竞赛中,千里挑一出来的优生,再加上有经验的良师集中训练。在西方,运动员还是学生可能都没有我们这麽多的关怀,这反而培养了学生的毅志和自学能力。
中国的教育土壤适合培养二流公司。中国的高科技公司很善于把一个成功的概念本地化,美国有谷歌,亚马逊,Youtube,我们就有百度,当当,土豆来回应它们,做得可以比他们还好。我们的企业学习能力很强,但不擅于自成一体,因为我们从小不鼓励学生挑战权威,独立思考。缺了这一点,未来的一代可能还是要为西方打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路透社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