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88年开始(一说更早),华人开始步入北美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到了1858年,华人已经大批涌入加国寻找梦想中的“金山”,15000人修筑加国太平洋铁路、81000人被迫缴纳50元到500元的人头税,这些数字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加拿大华人社区随著这些数字成长起来,成为构筑加国多元文化社会的一个最重要的社区之一。
加拿大的華人移民在20世紀的最後20年激增了五倍,90年代以後,華語在加拿大已經成為僅次於英語、法語的第三普遍家庭用語。回溯加拿大的華人移民歷史,可以從19世紀中葉說起,華人移民在當時表現出與美國相同移民模式,來自中國閩粵地區的華工前來淘金,也投身建設太平洋鐵路之列,直到1885年渥太華聯邦政府為了抑制華人大量的移民,開始向華人移民收取人頭稅,不斷增加的金額(從50加元到100加元,甚至500加元)讓華人移民的生活陷入困境,但移民風潮不減。在眾多法案的排擠下,華人一邊辛苦生存,另一邊向加拿大政府爭取自身權益的運動也從未停歇。 二戰之後廢除許多排華的法案,到70年代加拿大確立以多元文化為其國家之意識型態,華人移民風潮更加興盛,而大批的華人也在加拿大逐漸走向主流社會, 在政治、商業等各專業領域,皆有突出的表現。
在很多人的想法中,文化是一个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的问题,因为文化课题太抽象太广大了。但其实是,文化可以是细小的粒子,因为每个人都能寻找自己的文化根源。就像卑诗大学少数民族和跨文化研究4年级学生Rosalyn Cua写的“Do you speak Chinese?”就道出了作为一个加国华人身上所承载的文化之痛。早在1999年,她就在她的博客中写道:You see all those Chinese kids speaking English, even to their parents? Oh so sad, they never learned their own language. You’re lucky you know your language. Speak Chinese and instantly you gain the respect of your people. Speak English and you’re no longer a part of us. Never betray your own culture! 确实是这样“永远都不要背叛自己的文化(之根)”,尽管你出生在加国,尽管你很小就来到加国。文化承载是一种痛苦还是一种幸福,恐怕只有承载的当事人才能体会。
生活在说别种语言的国家,学会并掌握这种语言当然是生存的基本,但是这并不意味著掌握另一种语言非得要以牺牲母语为代价。华人的幸运在于华人还有自己的语言,一些非洲国家人士就不那么幸运了,尽管非洲文化历史悠久,是文类历史的发源地之一,但是长时期的殖民文化让很多黑人国家永久丧失了其母语,他们的文化之根只剩下图腾,英语或者别的西方语言已经成了他们的母语。
在全球化信息共享的今天,想法设法保持自己的文化之根显得重要无比。法语在英语全球化推 广中施展全身本领保住自己的地盘,就是英语语种文化体系本身,也有保留自己文化的忧虑声音,比如U2乐队主唱BONO就利用一切场合宣扬他深深喜爱的爱尔兰文化,不肯让英国文化腐蚀他的文化之根。今天生活在加国的华人第一代之后的二代直至五、六代,有多少还能讲一口正宗的广东话或者国语普通话? 在当今这个时代这个多元文化并存共享的社会,会讲2种以上的语言本不是难事,关键看你想不想证明自己的文化之根。笔者的一个同学,来自欧洲,会讲3种语言,他的父亲来自罗马尼亚,所以他会讲罗马尼亚语,他的母亲是匈牙利人,所以他也会讲匈牙利语,当然,在这里生活的他自然会讲英语。
不只是语言,文化之根的范畴大得惊人,你可以是个西方文化的正宗发扬者,但是你要有所不同,你要有所创建,你的文化之根就是你的灵感来源。今天生活在加国的华人艺人,华人名人,他们的成就经常来自他们的文化之根的范畴。文化可以是你成功的基石,有的时候也是你受到歧视性待遇的主要原因。因为你的华人面貌、因为你的华人背景,在学校、在工场、在办公室,你都有可能受到所谓主流社会的歧视性待遇。即使你出生在加国、即使已经是第五代华人、即使你不会讲任何一种华语。
150年来,华人在这块土地上有多少感天动地的故事、有著多少催人动情的生活片段,这些生活点滴数以万记,今天,CCNC申请到加国遗产部的一个项目,大家有机会把自己或家庭的往事以录像、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支持和争取那些被压制的权利、分享他人的生活故事、激励华人社区在加国的成长。今天大量的加国华人移民可能单纯来自一个地方,比如大陆、台湾或者香港,但是老一代的华人移民中却是经历曲折,他们可能辗转几个国家,比如是印度华人、泰国华人、越南华人、菲律宾华人、澳洲华人、欧洲华人等等,他们的经历更让人觉得族裔的合作和融合是非常重要。这也是CCNC当初为什么要先申请了加国亚裔文化网路项目的重要原因。
150年里,我们难得有一个强大的声音来向主流社会表达自己、难得有一个强大的来自华人社区的声音来证明自己。而今天就是一个机会。华人的成长需要一个强大的基本共识,它当然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意见,但一定是有基本共识。像人头税抗争运动中,时间之长足以证明华人在主流社会中维权的不容易。
从1984年一个华人走进卑诗省维多利亚区的国会议员 Margaret Mitchell的办公室问他能不能拿到半个世纪多以前缴纳的不公平人头税的赔偿金开始,到2006年 6月22日总理在国会向华人做出“FULL APOLOGY”,时间跨越22年。当中有不少华人组织为之奔走、上诉、集会、出书、拍摄纪录片(移山,moving the mountains,1994年)、引起主流媒体关注(CTV专题,2000年)、华人国会议员提出C-333议案(2002年),多少心力、多少财力、 多少人力的投入才能解决这个被列入加国历史20大之一的事件。其中临到事件关头还差点因为两个争功的主要华人社团的争吵而让这个历史事件的早日解决失之交臂。要说150年来的加国华社历史要有什么经验教训,当然不是个人如何成功地夹著尾巴做人谋生活,而应是以群体的强大声音谋华社的存在、尊严和权益。
从现在起已经开放的华人文化网络上我们可以看到,华人真的人才辈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他们有激情、有才华、有思想、有追求,在加国这个老一代寻找更好生活、 年轻一代赖以创业的国土上,华人的生活真是有声有色。比如在网站的“SHOWCASE”项目里,我们看到有年轻的扎根于多伦多的 6人乐队组合----A Collection of Rice (米物集锦),他们的演出内容涵盖摇滚、爵士、灵魂音乐等流派。新一代的电影人也试图寻根找出华人的立足点,多伦多的May Chew and Anice Wong 拍摄的文化寻根片Chasing Chinese (追寻华裔),而他们本身就是约克大学新毕业的电影、文学专业的华人学生,像其他族裔一样,他们也利用电影语言来诠释“成为一个加拿大华人意味著什么?” 这样一个难解的话题。而这,不仅仅是他们要寻找的答案,也是所有在这里生长、生活的华人要寻找和求证的。这样的尝试将来会有更多,也会更加引起人们的思索。
这样的在加拿大长大、或者生在加国长在加国的有为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不甘寂寞,在工作之余,会回味自己的根基在哪里,他们去中国寻根,试图在片纸只瓦之中找寻自己的灵魂归属。他们个人的寻根是整个华社求证自己的一个缩影,他们在这里创业、在中国寻根的行动只是证明自己的心灵归属,他们用这种归属感来救赎和寄托心灵。这样说来,这个文化网路项目只是整个华社寻找自我的一个影子,一个开端,但是是一个很好的开幕。这样的开端持续下去,华社的文化之根才不会拗断。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