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梦”,人们多认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多是人们在思虑过多的情况下,在大脑中形成的幻想。杜甫曾经写过两首梦见李白的诗《梦李白》,就被认为是杜甫日思夜想,以致产生幻觉而写出的。可是当我们细细品味的时候,却让人有一种亦幻亦真的感觉,杜甫的梦让我想起两个人的故事。
明朝冯梦龙著的《喻世明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范巨卿鸡黍死生交》。讲的是汉明帝时人张劭与范巨卿在进京赶考的客栈中相遇,张劭为了照顾病中的范巨卿,错过了应试的时间。张劭重义轻利。范巨卿深受感动,自此与张劭情如骨肉,结为兄弟。两人分手后,相约明年此时,范巨卿到张劭家拜访,张劭在家备鸡黍以待客之光临,是为“鸡黍之约”。
不想第二年此时,张劭在家早早准备,直至深夜客人也没来,竟于梦中见到范巨卿应约赴宴,言自己已经身死,因为远隔千里,不能及时赶来,又听说魂魄可以日行千里,于是自杀,魂魄驾清风,行千里,与张劭见面。两人的故事讲的是诚实守信,从另一方面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人的灵魂是不死的,而且还可以魂行千里,了结心愿。
杜甫和李白的交情世人皆知,二人相互欣赏,志趣相投,同有报国之志,却不能施展;同有求道之心,却受世间离乱之苦,无法清净真修。二者之间的情义绝不亚于范巨卿与张劭,所以杜甫的梦与其说是幻想,不如说是范巨卿式的神交。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第一首前四句描述了两人的情谊和李白的处境,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谋反一事受牵连而流放夜郎,即诗中“江南瘴疠地”引自孙万寿诗:江南瘴疠地,从来多逐臣。杜甫因此失去李白的消息,非常想念。料想李白也是十分想念杜甫,所以才入了杜甫之梦,魂魄远隔千里,脱离凡尘的罗网与老友相见。杜甫将信将疑中隐约感到李白是否遭遇了不测,“恐非平生魂”,死后而入梦。而且“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更坚定了杜甫对李白死亡的推测,以致明月落下清辉洒满屋梁,还以为见到李白的颜容憔悴。可是历史记载,那个时候李白并没有死,所以不象范巨卿死后魂魄行千里会友。古时候常说人有三魂七魄,现代也有灵魂离体的实验,人在濒临死亡的时候就会出现灵魂离体的现象,也许杜甫梦到的是李白离体的灵魂,而不是李白的亡魂。
第二首诗更多的是诗人感情的抒发。三夜频频梦到李白,可见二人感情深厚。每次李白都是来去匆匆,路途遥远,风波不断。每次出门的时候都是一副惆怅失意的样子,一生中积极追求的名利地位,报国安民的大志都没有实现,所以当看到京城中官吏云集,显达富贵之时。只有李白一人孤独憔悴,抑郁寡欢,不得其志。 “孰云网恢恢”引自《老子》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意指天理无私,明察秋毫。可是李白这样爱国爱民之士,到了年老之时却受到牵累,发配夜郎。让人怀疑天理是否也有不公之处。也许是看惯了世间百态,也许是明悟了超脱凡尘的真理,当我们经历困难坎坷之后,才发现“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一个人的名声哪怕千秋万岁流芳百世,也不过是烟云一现,其人死后还是孤独寂寞,无法享受这世间的荣耀。
李白频频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在第二首诗的最后两句给了我们答案。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人死之后一切成空,生前无论是荣耀还是悲惨,死后都是一样的无法得到世间的任何东西,所以佛家才说“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李白是在让杜甫觉悟,不要迷于世间的名利,而杜甫也体会到李白的苦心,写下这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两位老友,虽隔千里,但还是那么心灵相通,了悟人生真谛。
两首诗都提到了江湖的风波,想必是每次李白魂魄离开的时候都是行船而去,致使杜甫担心老友被蛟龙吃了去,或者是坠落于水中。这里也在暗示一个谜案,历来对李白的死法有三种猜测,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李白以行船的方式离开,是不是在暗示自己的结局会是失坠于水而亡呢?也许这就是李白的死因,也许李白的魂魄真的是天上谪仙,有着预知生死的神力。
李杜的诗风虽然迥异,但两人的仕途之路却一样的坎坷不平,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也许凡间的仕途确实不是他们的舞台,也许他们的归宿应在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