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娃谷幸与甜心
听说,拉娃谷幸买了一个水源保护区旁的精致住宅,家里又精心设计了小露台可以看山、喝茶。既然是要听听拉娃怎么教育孩子“认识大自然”,与其约在吵杂拥挤的市区里,不如把访谈现场拉到她家,亲眼见证拉娃的家庭教育。
拉娃是泰雅族的原住民,从小在部落长大,周遭的环境是山、是河。我和拉娃坐在露台椅子上,迎着清新的空气聊天。她说,儿时爬山玩水的经验,即使出现在梦中都会莞尔。
培养乐观的个性
我知道很多父母刻意安排孩子接触大自然,是为了健康因素,但拉娃则是为了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拉娃觉得自己个性乐观,就是受到大自然的薰陶,一件小小的事情就足以让她开心一整天。比如说,露台上的花长大了,窗外飞过一只蜻蜓,都可以成为她心灵悸动的理由。
拉娃说,她们家姊妹都是在森林里长大的孩子,这个环境不是只有以人为主体而已,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昆虫,必须接纳、共处与尊重。所以,常接触大自然的孩子比较可接受不一样的人事物,心地相对比较柔软,不会以自我为中心。
拉娃发现经常接触大自然的小孩,价值观也不太一样,较不去计较一些物质世界的东西。电视广告里比酷比炫的玩具商品,不容易成为满足欲望的必须品。而且研究报告也显示,与自然接触较多的孩童较少有肥胖、忧郁和社会或学习方面的问题呢!
“甜心”现在两岁半,虽然在都市长大,但是拉娃不希望她的未来,要一股脑的竞争学业、比较成绩,甚至比较父母的财力、职业。虽然“甜心”势必会进入竞争市场,但是拉娃认为一个乐观向前看的孩子,就不会只局限在竞争的漩涡。
“我希望她是一个快乐的人,能够把快乐散播给身旁的人。”这不就是管理学中特别强调的EQ(情绪智商)和SQ(快乐智商)嘛!
营造自然的学习环境
我很好奇这么在乎孩子生长环境的拉娃,是怎么为女儿“甜心”营造大自然的环境呢?拉娃说,“甜心”一岁多的时候,她和制作人老公蔡庆立就有了共识,买房子的第一条件,就是地点要方便接触大自然,他们夫妻完全舍弃一般人购屋所在乎“交通便利”的条件。她说,宁可选择稍微偏远一点,但开车五分钟即可进市区,却很容易接近大自然的地方。
拉娃家一眼望去,尽是一片水源保护区。下楼走不到三分钟,就是森林步道的起点,邻居会在山脚下种菜。只要天气舒适,她就会带着“甜心”去邻居的菜园走走,带她去认识各样的蔬果。
我和拉娃聊天时,“甜心”不时探出头看看妈妈和阿姨在做什么,两颗眼珠子咕噜咕噜转,又大又亮的眼睛,一看就知道是个聪明的孩子。
才两岁半,“甜心”已经可以认出很多植物、昆虫的名字,她可以说出露台上种的各种植物,包括薰衣草、薄荷、满天星、桂花、水芋、芦荟、秋海棠。不仅如此,她还知道这些植物各是什么功用。比如说,她知道妈妈在露台种薄荷、薰衣草,是因为蚊子怕这些植物的味道,家里就不用蚊香了。
就在露台小盆栽的小小树干上,常有蝴蝶和蜻蜓会飞来打招呼。拉娃会带着“甜心”一起观察蝴蝶蜕变的过程,从小虫、蛹到变成蝴蝶。
拉娃说,当有其他小朋友到家里玩,“甜心”就会拉着小朋友去她的“小院子”,跟他们分享虫虫变蝴蝶的故事。
“甜心”也特别喜欢观察动物成长的过程,前一阵子吵着要养鱼,拉娃就真的买了一缸小金鱼。每天“甜心”自己吃饱后,就会说“妈妈,我也要喂金鱼吃饭饭。”
藉着养鱼,“甜心”开始学会照顾比她弱小的族群。这让我想起一个笑话,一个都市儿童好不容易家里养了只乌龟,一天乌龟不动了,孩子告诉妈妈“乌龟该换电池了!”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一环,要让孩子从小了解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力量,才会懂得重视生命、珍惜生命。看见昆虫,如果只想到“打死它”,那就糟糕了。
从不忘本到贡献能力
每两个礼拜,拉娃都会带女儿回去自己的部落──新竹县五峰乡。因为原名“哈娜拉娃”的“甜心”在台北出生,跟部落比较疏离,拉娃希望孩子能够在自然的情况下,跟部落发生关系,从接受,到尊重,进而喜欢原住民的文化。
拉娃的很多亲戚仍住在部落。她每次回去都会陪族人的小孩做作业和说故事,让“甜心”陪在旁边参与,希望孩子知道部落是她的家,等长大了,不用妈妈带,自己也会回部落。
拉娃说,她因为原住民这个身分,使得她有一个很丰富的生命。从小接触外国的宣教士、世界展望会等团体,接触到信仰的力量,让拉娃知道付出、分享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她希望“甜心”将来有影响力,也能为原住民多做一些事情,为部落带来更积极、向上的动力。
让孩子走出框框
以前大家是“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走路”,现在的孩子则是“吃过猪肉,却没看过猪走路”。因为现在都市的小孩被压缩在各种大框框、小框框里学习各种知识。电脑、电视、电动玩具和书本,无一不是框框。然而,真的知识却是在框框之外的大自然。
有时候,我也很羡慕原住民,大自然就是他们的家,草地是床、河流是澡盆,抬头一望,上帝已用星星布置满了天空。我也很佩服拉娃,情愿辛苦通勤上班,也要为孩子保留一个自然的成长环境。在赞叹自然真伟大的同时,也要不禁赞叹母亲真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