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岁的李友珍老人正在吃茶水泡的饭。
贵州普定县张家村的李友珍老人今年整整103岁了。90多年前,老人逃荒从纳雍来到张家村,从此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染”上了喝茶吃茶的习惯。到了后来,老人甚至开始用茶当菜泡饭吃,只要缺少了茶,老人就觉得没胃口。老人说,只要一天不喝茶,她就感到胸口热乎乎的难受,而且,要是没有茶,她就吃不下饭。当地人说,老人长寿,这和茶有极大的关系。昨日(3日),记者专程赶到张家村,找到了李友珍老人,以求解开老人的长寿秘诀。
见到茶,百岁老人消了气
李友珍老人一直与63岁的小儿子张应标生活在一起。小儿子一直没有结婚,属于村里的五保户。由于没有经济收入,仅靠政府每月发放的低保金生活,母子俩的日子过得很清贫。
几天前,李友珍与小儿子张应标搬到了一栋新房里。这栋新房是化处镇实施的危房改造项目。
记者见到老人时,她的小儿子张应标不在家中,到村子外闲逛去了,她一人正独坐在新房里,像有什么心事,显得闷闷不乐。老人的视力很好,思路清晰,只是耳朵有些不好使,说话时要提高声音才能听见。
李友珍老人的娘家在纳雍县。大约10岁那年,她逃荒来到了普定县化处镇的张家村,几年后,嫁给了一户姓张的人家,先后生下了两男一女,大儿子今年已78岁,女儿出嫁在邻村。数年前,老伴去世,李友珍便与一直没有结婚的小儿子张应标相依为命。在老人的眼中,小儿子整天东游西逛,就是干不出什么名堂。
聊天中,一提到茶,一直闷闷不乐的李友珍老人突然来了精神。她有些生气地说,几天前搬家,“短命儿”(指张应标)没有看好口袋里的茶叶,被人拿走了,她已经有两天没有喝茶了,胸口热乎乎的难受。
“今天我饭都吃不下,饭还剩在那里。”老人手指的木桌上,摆放着半碗饭。
在一旁的张家村副主任张应宽听说后,立即到村里一户人家抓来一把茶叶,泡好后递到了老人手里。老人看到茶后,一下露出了笑容。迫不及待喝了几口,又将茶水倒进半碗剩饭里。
把饭泡好后,老人将碗端在手上,呼噜呼噜连茶水和白饭扒了几口,又用筷子挑选碗里的茶叶往嘴里送,并慢慢嚼着咽下肚。遗憾的是,夹了几筷子碗里就没茶叶了。老人将茶水喝了个精光,把碗往张应宽手里一递:“没有茶叶,剩下的饭我不吃了。”
张应宽再次找来茶叶,泡好倒在了那碗饭中。此次茶叶稍多些,老人几分钟就将碗里的剩饭、茶水、茶叶吃掉,之后,她精神矍铄地坐在椅子上,与大家聊起了茶。
化处镇,名副其实长寿镇
老人说,90多年前,她来到张家村后,就发现村前村后有大量老辈人种植的地埂茶。因为村里本身产茶,不久,她也学会了喝茶,这一喝就是一辈子。
老人泡茶的方式也不一样,她是用瓦罐架在柴火上,慢慢熬。茶水熬得黄黄的,茶叶熬得烂熟,渴了就倒在碗里喝,每次喝茶,老人都要连茶叶也一起吃掉。到了七八十岁时,老人感觉喝茶已经不过瘾,开始用茶水泡饭吃。
老人说,家里穷,没有菜不要紧,但不能没有茶。她说,茶是个好东西,她离不开茶,只要有了茶喝,她从不会口干舌燥,而且口也不会苦,胸口也不会热乎乎的难受。
因此,老人每年开春后的大事,就是叮嘱小儿子张应标采摘足够一年喝的茶。
在与老人聊天时,记者发现,老人虽然满脸皱纹,但牙齿尚在,记忆力也很好。令人称奇的是,老人的头发只是白了一小部分,大部分头发还是黑黑的。
在化处镇,像李友珍这样的长寿老人还有很多,化处镇其实是远近闻名的名副其实的“长寿之镇”。
李友珍老人生活的张家村共有1000余口人,除李友珍老人103岁外,还有两位100岁以上的老人。而化处镇35个村(居委会)中,目前100岁以上的有15人,90岁以上的有230人,80岁以上的有1112人。
化处镇为何会有这么多寿星?张健认为,这与这些寿星饮茶吃茶有极大关系。
在李友珍老人生活的化处镇,其实就是朵贝茶的故乡,在明朝时期,朵贝茶曾作为贡品进贡过皇帝,而化处镇的老百姓祖祖辈辈都有饮茶的习惯。而用茶泡饭吃,也不止是李友珍老人的习惯。平常的庄户人家,但凡做工累的时候,都喜欢把熬煮的茶汤泡着饭吃,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这样很爽口”。而且,当地百姓还喜欢用茶叶当菜吃火锅。
有关专家指出,饮茶能抑制细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寿,茶叶的抗老化作用是维生素E的18倍以上。此外,茶叶本身属于粗纤维,因此茶叶中的许多有益物质易于人体吸收。
来源:贵州都市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