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现在已过半,A股市场的表现只能说是乏善可陈,但与低迷的行情相比,发生在A股市场中的“雷人事件”却“异彩纷呈”,在给股民带来茶余饭后的谈资之余,也让人心中感到一丝无奈,A股市场的正规化建设依旧任重道远。
1、中国神华 “吹牛”回购
4月11日,中国神华在其股东大会通知中再次提出回购股票的议案,宣称要回购最多10%的流通A股股份。可是细心的股民稍加计算便发现,中国神华的流通A股总量约为163.11亿股,但除去控股股东神华集团持有的流通股145.11亿股,中国神华在市场上的有效流通股份只有18亿股,而中国神华10%的流通A股等于16.3亿股,这相当于说中国神华要将当前市场上有效流通的9成公司股票全都回购了。这显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这么一个消息,市场还能理解成利好,认为是产业资本看好股价的表现。
2、ST珠江纸上“摘帽”
今年以来,百花村、豫能控股等大批成功扭亏的“ST”公司,在弱市当中演绎了一段段令人欣喜的摘帽行情。ST珠江也曾让大家看到了类似的希望,早在今年4月6日,ST珠江就曾公告称向深交所申请撤销对公司股票交易实行“其他特别处理”。然而,尴尬的是,公司申请“摘帽”的豪言壮语最终却变成了一个“玩笑”。由于会计核算错误,公司误将龙珠三期项目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收益1953.56万元作为主营业务核算并计入经常性损益,结果公司的“摘帽”申请被交易所驳回。
3、中国宝安石墨烯疑云
1月份,湘财证券、平安证券等4家券商几乎同时发布了关于中国宝安拥有石墨烯矿的相关研报。这些研报发出后,中国宝安股价一飞冲天,但中国宝安却明确对外否认拥有石墨烯矿。短时间内涌出的矛盾信息不仅让投资者无所适从,更让不少投资者蒙受了损失。闹剧最终的结果是湘财证券等4家券商被通报批评,而中国宝安也因为在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问题,被深交所处以“公司运营总裁、董秘和公司三方面通报批评”。
4、茅台高管搞笑亿元年薪
4月8日,白酒巨头贵州茅台发布了年报更正公告,公告称高管薪酬所用单位应该是元,而不是公告中的“万元”,如此雷人的年报,竟赫然出现在堂堂白酒巨头的年报中。据贵州茅台更正前的2010年年报显示,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年薪综合是1542.89亿元,实际领取495.5亿元;而更正后,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年薪综合是1542.89万元,而实际领取额是495.51万元。更正前后,一字之差,公司高管薪酬瞬间“损失”1542.73亿元。
5、八菱科技IPO猝死
6月8日晚间,八菱科技和其保荐机构民生证券联合发布公告称,双方决定中止发行,这也让八菱科技成为了A股有史以来第一家由于询价机构数量不足而导致发行中止的上市公司。根据保荐机构民生证券的统计,提供有效申报的询价对象共计19家,不足20家。八菱科技宣布中止IPO的消息立即在市场引起轩然大波,市场各界对于首例发行失败案例的出现给出了掌声。
6、骆驼股份涉嫌欺诈上市
6月2日上市的骆驼股份尚未从登陆A股的喜悦中完全回过神来,就不得不面对投资者对其“欺诈上市”的拷问。有媒体报道,骆驼股份在IPO期间曾因污染问题收到当地环保部门要求公司停产整治的四份通知,但不知为何,骆驼股份竟通过了IPO过程中的所有审查,顺利于6月2日上市。虽然骆驼股份矢口否认曾收到过环保部门发出的整治通知,但事情闹到这个地步,要想无声无息的收场已无可能。如果骆驼股份真的是被环保部门勒令停产后却成功上市,无疑是证券市场的一大丑闻。这个事情不彻底查清楚,以后一定还会有类似的公司来打资本市场的算盘。而且这种侥幸心理会蔓延,遇到别的影响发行的重大事项也会冒险闯关。
7、涪陵榨菜卖出燕窝价
2011年券商研报乱象不断,“宝安石墨矿研报门”刚刚平息,中信证券又闹出“2200元榨菜事件”。实际上,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本来异常简单:涪陵榨菜从2001年开始制作“沉香榨菜”,2007年这一被定位为礼品榨菜的产品开始在市场上销售,原本一切都很平静正常。不料,中信证券食品饮料行业首席分析师黄巍发布《推高端产品拉升企业形象》的研究报告却似平地起惊雷一般将“天价榨菜”推向风口浪尖,招来无数板砖。随后事态的发展更加出人意料,黄巍本人则将“天价榨菜”称之为“搞噱头”。
8、上市银行食言再圈钱
“完成此次再融资计划能满足本行未来2~3年内的资金需求”、“此次配股事项完成后,未来3年本行都不会有再融资行为”……这是2010年上市银行再融资大潮袭来时各银行作出的承诺。然而时隔不到一年,此前不再进行融资的承诺犹在耳畔,如今却已被上市银行抛在脑后。据统计,计划或已经在今年实施再融资的上市银行就有浦发银行等总共9家,募资总额5492.03亿元,远超2010年2717亿元的上市银行再融资金额。其中,去年刚完成了近220亿元配股且承诺“未来三年不融资”的招商银行又准备发行2268.5亿元的金融债。
9、券商荐股漏洞百出
券商每年年初时发布的投资策略和“金股”,常常被投资者按图索骥,甚至被一些投资机构马首是瞻。然而,2011年的A股行情刚刚走完一半,不争的事实便已证明,追随券商荐股或许会比自己选股亏得更惨,在纳入本报观测的30家荐股券商中有29家推荐的金股在上半年的平均收益为负,270只金股中只有53只在上半年录得正涨幅,其中涨幅在10%以上的仅有22只。
券商不仅在微观的荐股方面频频走眼,就连宏观的大盘走势也把握不准,笔者在今年年初收集了36家券商的2011年投资策略报告,当时共有19家券商看多2011年走势,看平与看空券商数量分别为16家和1家,多方势力明显占优。然而半年之后,当初唯一看空的中投证券所预测的2500~3000点反而成为了与市场实际走势最为接近的判断。
10、业绩变脸竟成常态
随着3月份的到来,2010年年报开始进入密集披露期,然而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一批曾经预告业绩一片大好的公司纷纷撕下了“画皮”,其中更不乏由巨盈转向巨亏的个案,让投资者大跌眼镜。据统计,在今年的年报披露期内先后有87家上市公司业绩大变脸,由此前业绩预告的预盈转变为2010年年报中的亏损。
其实,上市公司盈利预测出现一定的偏差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两个月间就发生由盈转亏的巨大变动,似乎怎样都说不过去。更令投资者郁闷的是,对于业绩变脸原因,各家公司都言之凿凿似乎都是一副“无辜”之态。长此以往,部分公司随意甚至不负责任的发布业绩预测公告不仅会给市场带来严重的危害,更将深深伤害广大的中小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