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星辰健康网)
美国哈佛大学对456名青年生活的调查表明:不论智力、家庭收入还是教育程度,童年爱劳动的人比不爱劳动的人生活得更愉快。
我国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在家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孩子,情绪比较稳定,心理问题较少,学习自觉性与责任感较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劳动教育。
在家才是小懒虫
菲菲今年5岁,在幼儿园表现特别好,穿衣服、收拾玩具都是自己动手。可一回到家,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画完画,工具扔得到处都是,穿衣服也要妈妈代劳。
“这是幼儿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郑州幼师教研室主任梅纳新告诉记者,在幼儿园孩子有老师的夸奖,还有其他小朋友的比赛,孩子自然会积极劳动。聪明的家长,不妨利用幼儿园老师激励宝宝的办法,让他爱上劳动。
1.像老师一样多表扬。当孩子劳动时,要让孩子感到自己做得对,高兴地坚持下去。家长切莫为图省事而包办代替。
2.劳动也可以来比赛。父母可以跟孩子来场劳动比赛,以竞争形式让孩子自己穿衣、整理玩具等。比赛时,家长可有意放慢速度,让孩子有成就感,当孩子掌握正确方法后,家长可提高要求。
3.在游戏中劳动。比如捡积木可以说成是采蘑菇,放积木可以当成是运输货物。开饭的时候可以说:“妈妈当厨师,你当服务员,请服务员帮忙把菜端出去。”要让孩子感觉劳动像游戏一样有趣。
4.让孩子量力而行。安排劳动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同时孩子劳动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在20分钟以内。
长大就变懒了
蒙蒙今年7岁。两岁多的时候,特别爱劳动,父母下班一回家,他就跑到门口给父母提拖鞋,还常趴在地板上擦地板……可是,现在的他玩的玩具不收、睡觉前没有刷牙却骗妈妈说刷了。
梅主任:两岁,正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候。此时的宝宝,还有很强的模仿性。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想干这干那。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新鲜事物变成了单调的劳动,再加上家长有可能嫌宝宝越帮越忙,而遏制了他的这种劳动积极性。
作为家长应该抓住孩子两岁时劳动意识开始萌芽的机会,持之以恒,强化孩子的劳动,让他形成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
1.学会保护和尊重孩子萌芽状态的劳动本能。即使“越帮越忙”也不要呵斥、否定孩子的劳动,而是要用语言和神态去认可孩子的劳动,进一步激发他的劳动热情。
2.在劳动中教会他正确的劳动方法,告诉他事情该怎么做,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奖钱才劳动
微微今年8岁,本来不爱劳动,可最近妈妈推出了一项“劳动协议”。诸如,擦一次地板给3元钱、洗一次碗给1元钱等。本来不爱劳动的微微变得异常勤快。
可是,微微妈也担心,这样下去,孩子会不会掉到“钱眼”里,做任何事都跟钱挂钩?
梅老师说,用钱激励孩子劳动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孩子确实可以通过劳动来了解父母挣钱不容易。可另一方面,孩子也可能做任何事情都跟钱挂钩,变得“唯利是图”。奖励不是不可以,但要有原则,不一定非要用钱。
1.不要每次劳动都给奖励。
2.把奖励的范围扩大,不一定要用钱。奖励可以是一本图书,可以是允许他看一个动画片,也可以是他期盼已久的玩具。
“孩子劳动的机会处处都有,关键是家长是否愿意放手,是否能激励出孩子的热情。”最后,梅主任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