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在京城某部任副处长的同学被派到了离我不远的一个县级市挂职,当了副市长。上学时,我们的关系还算不错,因此在他这衣锦任职后就叫我过去玩,我也希望见见这位老朋友,于是就选这个周末过去一趟。
星期六,这位副市长同学派了他的司机来接我。到了他的地盘,他先是陪我到城市的各个景点“免费”转了一圈。然后就是晚上请我吃饭。严格说来,这顿饭不是他请,而是由别人买单。那天,刚好有当地一家央企分公司的老总请这位新到任的副市长吃饭,于是我也就有幸跟着蹭了一顿。吃饭的地点在乡下,但却很有档次。乡间别墅会所,包场,各路陪同,气质十足而且还为数众多的服务员,多年陈的好酒,独一无二的菜肴。总之,这顿饭吃得很有层次,尽管我不是饭桌上的主角,但由于是副市长的朋友,因此也享受到了一点这种氛围。饭后,同学送我去宾馆,我问他这样一顿饭要多少钱,他说大概要几万元吧。
几万元的一顿饭,对于请一位新到任的副市长来说,可能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它还是把我给触动了,由此我也想到了现在倍受关注的“三公”消费。这央企的分公司请人吃饭,应当是属于“三公”的范畴。请一次上面的leader就要几万元,这一年下来不知道要多少这样的饭局,而且这还仅仅是在一个县级市。推而广之,更大一些的市里,省里,部里等等,再加之出国、公车这“两公”,每年这样的“三公”数字那会是何等的壮观。难怪那些部委公布“三公”数字都要扭扭捏捏,原来他们是不想让我们“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但是,即使这些部门老老实实公布了“三公”数字,那又怎样呢?顶多是让我们这些老百姓一声叹息罢了,因为促成这些“三公”的动因一个也没有消除。“三公”的动因主要这样三个:一个是Power与地位,现在越来越高的“三公”消费已经摆脱了原来的“低级趣味”,成为了Power与地位的象征,什么人配什么车、什么饭、什么样的出国,都得有讲究,而我们的公务人员的Power与地位似乎越来越高,这消费自然也要越来越多;第二个是没啥人来监督,这个就不用多说了,我国其他好多事情都是如此;第三个是享受“三公”的人们心中那份越来越淡的于国于民的责任,“哪怕死后大浪滔天”。
当然,现在一些部委的“三公”能够遮遮掩掩地公布,也是好事,因为这毕竟是走向透明、实现监督的第一步。事实与真相是改善与前进的动力,希望“三公”消费不要像现在货币通胀那样越胀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