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上周发布了中国10月份的经济统计数据。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10月份通胀率为5.5%,远低于9月份的6.1%及8月份的6.2%。根据官方数据,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已于今年7月份(6.5%)见顶。
没有人会认为中国目前的通胀率至少有16%——这是金融专家郎咸平广泛公开的观点,但通胀率也并不是像中国国家统计局上周三公布的CPI数据那样低。然而,真正的通胀率究竟是多少并非现在的焦点。真正的焦点是通胀率回落的速度。如果中国通胀率下滑如官方数据所显示的那样迅速的话,那么中国经济可能正显示出恶化的迹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11月初表示,通胀率已“明显”下降,这番表态强化了中国经济恶化的感觉。
同样耐人寻味的是周四公布的贸易数据。中国10月份出口额同比增长15.9%,为近8个月来的最低同比增速,低于9月份的17.1%,这主要是由于欧洲目前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10月份的进口数据,中国进口额同比增长28.7%,这颇为令人惊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表明中国内需“强劲”。
对于10月份的进口高于预期可能有许多种解释,但消费者信心增强绝不是其中之一。首先,上个月公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很难称得上形势喜人。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份零售额同比增长17.2%,但经通胀因素调整后仅为11.3%。然而,官方进行的通胀调整无疑是不充分的,而且“零售”数据中包括政府采购及未售出的库存。
能说明问题的还有:分析师认为,中国政府可能通过购买并储存大宗商品——尤其是原油及铜——来抬高进口额数据。
不管怎么说,作为消费市场领头羊指标的汽车销售表明消费需求萎缩。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上个月中国汽车销售总量为1,220,800辆,低于9月份的1,319,500辆。7.5%的环比跌幅告诉我们目前消费需求疲软。
中国政府是否能够援救摇摇欲坠的中国经济呢?在过去,中国的技术官僚只需加大开支便能“制造出”增长。别忘了,这正是他们在2008年11月宣布经济刺激计划之后所发生的情况。
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这一次中国政府无法刺激经济,因为它没有如此行事所需的弹性空间,部分原因是政府增加额外开支会加剧通货膨胀。有些分析师表示,中国10月份通胀率下滑——这是自2009年2月份以来最大的月度环比下滑——给予中国领导人“微调”经济的回旋余地,其中一些分析师预计中国政府很快将再次采取经济刺激措施。中国政府会希望这样做,尤其是如果郎咸平的看法正确,即中国早已处于经济衰退之中。
无论中国是否已处于经济衰退之中,中国政府的经济管理必然要比过去更难获得成功。在过去,技术官僚们能够“制造”增长,部分是因为中国当时正处于一个超级上升周期。然而,促使中国处于超级上升周期的一系列主要原因,即改革政策、良性的全球环境及有利的人口结构,要么已不复存在,要么就正在迅速消失。目前中国正处于“反改革阶段”,其贸易伙伴正转向保护主义,而中国的人口结构目前极为不利。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现在,正当中国经济趋软之际,我们看到中国政府正处于“停顿”状态的迹象,因为中国政治体系正开始进入一个历史性的过渡阶段——所谓的第四代领导人将让位给第五代领导人。这个过渡将于明年年底召开中国共产党第18届中央委员会会议时正式开始,延续至2013年春季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后中央军委重组时正式结束。
目前,现任国家领导人看来似乎只是想拖延时间,直到他们离职为止,然后把一系列棘手的问题移交给下任领导人。中国政府没有一位领导人愿意采取一系列必要的大胆措施将经济引向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大家都知道该做些什么,但他们只是不去那样做。
也别指望未来新一代代国家领袖人会迅速采取更为大胆的措施。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新任官员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至少要等到2015年,才会有意义重大的举措出炉。在中国政府新一代领导人准备采取行动前,中央政府不会采取一系列人人都知道必要的痛苦措施。但到那时,可能为时已晚。
在此期间,其观点经常被媒体引述的北京经济学家樊纲通过最近的一系列数据得出如下结论——“中国经济已经实现软着陆。”然而,考虑到一切因素,中国经济目前仍处于一个长期而且快速的下行轨道之中,而经济一旦发生着陆,那绝不会是温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