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经济会走向何方?乐观者有之,悲观者亦有之,一头雾水的更是大有人在。刚刚公布的1月份制造业PMI数据就引起了这样的争论。
中国官方采购经理指数(PMI)在1月份升至50.5,高于前一个月的50.3,仍高于50的事实说明工业产出仍在扩张。但汇丰PMI数据却展现出近乎相反的状况:整体指数不振,只有48.8,显示制造业状况仍在小幅恶化。
数据矛盾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政府部门、研究者、投资机构、企业家的看法并不尽相同,有的相差还很大。总体上可分为三类:乐观、谨慎乐观、悲观。乐观者认为中国经济在今年仍然会达到9%以上的增速;谨慎乐观者对中国经济增速的看法介于8%与9%之间;悲观者认为增速会回落到8%以下。其中,搞宏观经济研究的学者普遍谨慎乐观。此外,市场投资机构也具有类似的表现。摩根大通最近调整的预测显示,今年GDP增速为8.4%;标普虽然认为中国经济会回落到8%左右,但坚持认为会实现软着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则是8.2%的增速。
我们注意到,市场微观主体以及特定行业内人士的看法却更加靠近悲观一端,其中又以外贸企业为甚。广东省中山市光裕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谢绍刚表示,今年1月公司出口创历史新低,“1月份才出口了几百万,与以往一个月几千万的订单相比相去甚远,新一年压力非常大,有部分厂家这个月的订单只出到了10号。”水泥是基础行业之一,其荣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冷暖。有市场机构对水泥行业的调研报告显示,大多数水泥厂认为2012年行业增长将慢于2011年,增速预测多集中在5%-10%的区间;少数水泥厂更加悲观,认为2012年行业基本面零增长甚至负增长。重型卡车则是另一个具有指标意义的行业,山东重工副总经理谭秀卿判断,“今年的重卡市场应该比2011年还差,不会到85万辆。”此外,安邦研究人员通过对市场中一些企业家和投资者的调查发现,持“准备过冬”、“找不到投资方向,感到迷茫”等看法的人士大量存在。
为何不同人士对中国2012年经济的看法有如此大差距呢?要解释这个问题很难,毕竟宏观经济的运行非常复杂。但在我们看来,这里其实有宏观视角与微观观察之分。宏观研究者多是将中国所有经济要素通盘考虑,如政府政策、银行信贷、资本市场、国企投资等。他们大多认为中国经济虽然面临一些困难,但仍有潜力。但在市场中搏击的一线企业却更加悲观,因为他们从订单、资金流、市场销售、生产成本、税务负担等方面来观察市场,看到的大多是悲观因素。
为什么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大部分感到悲观?在我们看来,根本原因在于,尽管中国整体经济能保持可观增长,但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对获得这些增长资源并不抱有希望。现在的企业家已经不是改革开放初期只知道向前冲的毛头小伙子,而是已经在中国经济大潮中沉浮多时。他们明白,在“国家资本主义”日渐明显的中国,很多所谓的资源,包括政策支持,包括信贷增长,也包括税收优惠,其实都不是属于他们的。正如我们日前在分析专栏中所指出的那样,当政府需要刺激经济的时候,结果往往是国有资本的再一次扩张。正是如此,民营企业界对于经济的悲观存在深刻的制度根源。
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在增加,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来看经济的差异性很大,这也造成了市场信心的低迷。但在我们看来,今年中国经济形势仍然是有挑战,但不悲观。如何释放市场的活力?关键还是要看控制着资源的政府。我们认为,政府需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平衡,即宏观政策的松紧平衡,该压的要压,但该保的一定要保;二是服务,政府应该为放松微观经济提供服务,创造环境;三是改革,市场化的改革要及时跟上,这样才能打破市场中的各种樊篱,释放经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