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节节上升与中小企业困境形成鲜明对比,减税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征税者的道义责任。
高税收源于税基宽,税率高,应税尽税,诞生于没有税收观的市场蛮荒时代。税收增长速度多年超过GDP增速,政府难逃与民争利之讥。2月14日,财政部发布“2011年税收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分析”,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89720.31亿元,同比增长22.6%,再次远超GDP增速。从1984年开始税收收入高速增长,当年税收增长率为17.31%,当年GDP不变价增长率为15.20%。
税收主体90%是企业法人,加之近些年企业成本节节上升,多数中小企业不逃税就无法生存。《中国经济周刊》调查了北京一家文化类中小企业,缴纳税项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文化事业建设费、企业所得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印花税、车船税等等。以2010年为例,该文化企业总收入3000万元,税前利润率大约在13%左右即390万元,扣除所得税100万元,净利润率在10%左右即290万元。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文化事业建设费、企业所得税的全年应缴税额应在355万元左右,扣除增值税退税45万元,实际税负310万元,实际税负略高于净利润。制造业情况更糟,以传统制造业3%以下的净利,却要缴纳17%的增值税,无异于杀鸡取卵。
目前的税收结构催生大政府、大投资以及互相欺骗的非法税收模式。
税收结构是为大政府、高投资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服务的。政府主导基建投资,对资金的需求永无尽头。以地铁为例,截止2010年底,全国拥有地铁运营线路42条,运营线路总长度达到1217公里。同期我国已批复建地铁城市达到了28个,分布于4个直辖市及黑龙江、辽宁、浙江、江苏等16个省份。只要政府主导投资,税收不可能从根本上减少,即使表面上减少了也会“堤外损失堤内补”,否则投资项目将成为无源之水,而其中存在的财富分配、灰色收入等统统成为一起成为无源之水。
这让人想起房地产行业,理智的人绝不会相信中国房地产真的会同比均价下降30%,原因就在于中国经济与房地产市场血肉相联,一旦撕开必然皮开肉绽,承受不了压力的地方政府对房地产调控政策必然阳奉阴违。
高税收外加费用还为政府上下其手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有多高的税费,就有多大的优惠,中国税收如此之高,企业还能够生存,税收优惠也是重要原因。
央企承担高税收,但有垄断收益、廉价资源补偿,姑且不论。以A股市场为例。看上去是上市公司税赋越来越重,实际上是政府的行政调控挪移越来越自如。据《投资者报》对2009年、2010年A股上市公司的税负状况做的统计:2010年全部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5万亿元,其中超过1.1万亿元用来缴所得税和营业税金及附加,对全国全年税收收入的贡献度超过14%。2010年整体税负达到6.36%,而过去十年的平均税负仅为5.31%,可见上市公司的税负不断在加重。
我们绝对不能忽略另一个数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共有1454家上市公司获得补助,平均每家公司获得3187万元,补助覆盖面高达92.61%。另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以来有195家公司收到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110亿元,平均每家公司收到补贴逾5000万元。财政贴息总额约为13亿元,税收返还总额约为32亿元,财政拨款约为65亿元。收到财政拨款的公司中有38家收到地方政府的上市奖励资金,金额从数十万元到千万元不等。
一只手高额征税,另一只手实施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补贴,典型的左右手互搏,做好也是你,做歹也是你,收税也是你,优惠也是你——地方裁量权如此之大,不仅使税收如沙漏失去了税收法治原则与公平原则,更逼出了一大批专吃补贴、专找税收优惠的投机企业,是为“进补专业户”,成为市场的蛀虫。
按照普世价值观,税收改革理应走向法治、简易、公平,降低税率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这样做目前无比困难。这就牵涉到偷逃税,造假无成本,企业与收税者互相欺骗,难以形成正面激励。在高税赋与失信环境的逼迫下,企业与个人偷税成为习惯,增值税17%要偷税,下降到13%难道就不偷逃税了吗?企业并不真正相信税收法治与公平原则能够落实到位。而政府一样用有色眼镜看纳税人,烛照之下似乎人人都是嫌疑犯,在缺少资金时或者另有图谋时靠查税达到目的。笔者看《中国税务报》上《企业在税务稽查中逃税案例汇总》一文,如同看到一幕幕真切的猫捉老鼠游戏。
建立互信得从执柄者开始。一个从未实现的办法,在民间无数次被提及,可见渴求的热烈。只要建立官员财产申报机制并在极小的范围严厉执行,征税者与被征者之间,即刻拥有互信的基础。到那时,严厉税收执法、大范围的降税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