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格王国都城遗址《庆典乐舞图》(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在西藏阿里地区,1000多年前曾建立起盛极一时的古格王朝。如今,我们只能从众多的遗址、壁画中触摸这个王朝曾经的辉煌和繁荣。
近些年来,笔者多次来到阿里地区进行实地考查,并对古格王朝时期的宫廷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公元10世纪初期,古格王意希沃(965—1036年)建立古格王朝,其后他崇敬佛教,恭请印度高僧阿底峡大师来古格传法译经,广弘佛法,使得阿里古格成为藏传佛教再次复兴的重要基地,吐蕃时期中断了的佛教在这里得到迅猛的发展,约1045年阿里佛教又从这里逐渐传入拉萨境内,这在西藏佛教史上叫做“上路宏法”。与此同时,阿里地区的民间舞蹈音乐,也随着佛教的再次复兴影响到了前藏地区。
古格王国都城遗址庆典乐舞图(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现吁的古格王宫遗址红庙内,绘制有迎请阿底峡大师入藏以及古格王宫落成庆典的大型壁画,红庙左侧佛像底部便是著名的庆典仪式壁画,其中包括有著名的宫廷乐舞表演者等等。最著名的莫过于鲜舞、狮子舞、马舞和神态悠然的乐手。例如,画面仪仗队伍中有吹号、击鼓和舞蹈的各类场景。其中的号,近似后来吹奏乐器长尖、号筒。号手穿开领的长袍,有长号和短号两种,从画面的布局来看,基本上是两个人一组,分别穿插在鼓手之间。乐舞壁画中的鼓,主要是手鼓,颇似今天的仗鼓。不过古格壁画中的乐器大多具有中亚民族民间乐器的特色,甚至可以说是中亚乐器。比较典型的是乐手们身着白色、或是红色的长袍,头部裹有中亚民族常见的亚麻布头巾,做出双手击鼓的动作。与画面中跳舞的表演者彼此呼应,相得益彰。
古格壁画中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有两种:一是拟兽舞蹈风格的狮子舞和马舞,另一则是传承至今的鲜舞。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好像他们都是民间舞蹈,但在当时他们都是在宫廷内表演的舞蹈艺术,因而,我们也可把它们看成是宫廷舞蹈之一。
狮子舞,自公元一世纪前后就在中亚各国,尤其是西域诸多民族中颇为流行,大约在公元二世纪前后经由西域、河西走廊逐渐传入中原汉族地区,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发展,迄今已成为我国汉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舞种之一。
在古格壁画中,狮舞前面领头的是手拿香炉的僧人,再上就是著名的印度神猴哈努曼,狮子被绸缎打扮成绿、红、白三色,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藏传佛教的寺院当中。由于狮子与佛教有密切的象征意蕴,故深受佛教徒们的爱戴和敬仰。紧随狮子后面的便是古格壁画中著名的马舞,舞者为两人,一人身着白色长袍,头戴广檐帽,马身为白色。另一马舞者,身着红色长袍,头戴白色圆顶冒,马身为红色。这种表演形式类似汉族地区的跑旱船,表演形式活泼生动,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据了解,狮子舞在藏族地区几乎完整地被传承了下来,但遗憾的是,别具风格的马舞却几近失传。
札达托林寺壁画《金刚舞女图》(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古格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宫廷舞蹈,应该算是流传了数千年的“鲜舞”。壁画中的舞者为10人,全为女性。从画面来看,舞姿生动,队形整齐,表情怡然,动作典雅,着装讲究。
鲜舞是不同年龄的妇女表演的一种抒情舞蹈,据记载,一般都是在迎送宾客,或是寺院在举行羌姆时,穿插演出的舞蹈,其目的是为了庆典而进行的仪式助兴舞蹈。据调查,目前流传在阿里地区的鲜舞有13种,每种舞蹈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音乐和唱词,但是舞蹈表演的动作基本相同。
札达托林寺壁画《十六金刚舞女》(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需要指出的是,鲜舞表演十分讲究衣饰着装和头部装饰,她们的服装也别具一格。比如,头部要用布做成“吉务”、“改务”等,上面要镶嵌金银、珍珠、珊瑚、玛瑙等宝石装饰,舞者还要披披肩等。古格壁画中的10女子鲜舞图都着披肩,但未戴头饰。
古格王宫遗址中的其他舞蹈表演壁画,最有代表性是金科拉康,也就是坛城殿中的瑜伽舞蹈,这种舞蹈虽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宫廷舞蹈,但在王室的庆典仪式中有时也会上演。
从藏族历史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来看,吐蕃王朝时期的宫廷舞蹈以及礼仪文化也被古格王朝所继承和发展。在这里,值得一提就是吐蕃松赞干布时期著名的16女舞蹈。藏族史料《西藏王统记》曾形容:“盛装打扮手持鲜花,十六位美丽可爱的姑娘,高歌欢舞把人陶醉。”这种舞蹈便是藏族历史上著名的“谐玛”,谐玛,也就是“女子的歌舞”之意。在阿里扎达托林寺壁画中绘有16金刚舞女,有可能是吐蕃时期16女舞蹈的传承。
托林寺的16金刚舞女壁画,绘制在大殿的门廊之内,整个壁画气势轩昂,高贵典雅,16舞女均穿长裙,面部饱满,头戴花冠,双耳着环,丰乳细腰,披帛绕肩,轻盈曼丽,身姿富态。其手部、腿部、表情动作造型妩媚动人,生动地继承了古印度舞蹈美学思想中的“情”、“味”、“艳”的舞蹈境界。
这些生动的舞蹈壁画,是我们研究公元10世纪前后古格王朝时期宫廷舞蹈最直接的视觉材料,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