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狐腋:唐太宗淘汰冗官有妙喻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这是唐太宗在贞观元年(627年),与房玄龄等大臣研究精简机构问题时引用的一句先贤语录,并由此阐述了一段淘汰冗官的崇论闳议。
唐承隋末大乱之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当时民户凋残,唐初政府直接控制登记在户籍上的户口,与原来隋代户口数相比,“百不存一”。到了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户籍上的户口“比之隋时,才十分之一”。然而,唐初的政府机构却非常庞杂,官员冗积。唐高祖武德年间,各路豪杰先后归降。唐高祖割置州、县以宠禄之,结果使唐朝的州、县数目比隋朝多出两倍。武德以来,地方官有“十羊九牧”之说,意为十个老百姓九个当官的。所以,李世民经玄武门之变掌握政权后,就深刻地认识到革新吏治、精简机构、淘汰冗官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情。
唐太宗在阐述他的观点时,首先语重心长地阐明了淘汰冗官的重要性。他说道:“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使国家达到治理的根本方法,最重要的是审慎用人。因才干授予官职,务必减少官吏的编制。为了增强说服力,他引用了老祖宗审慎用人的主张并加以发挥。
一是《尚书》所言的“任官惟贤才”和“官不必备,惟其人”。《尚书》说任用职官,惟在选用贤才;又说设官定职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关键在于得到真正的贤才。唐太宗阐述道:“假若得到贤能之才,虽然看起来人员并不多,但使用起来就感到足够了。相反,选拔的官是一些无能之辈,又很贪鄙,纵然人数很多,又能起到什么好的作用呢?古人把一些无才干的人授官任职,比作在地上画饼,是不能真正吃饱肚子的。”(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
二是《诗经》所言的“谋夫孔多,是用不就”。《诗经》上说,咨询参谋的庸人再多,结果也总是不能把事情办好的。
三是《论语》所言“官事不摄,焉得俭?”孔子说过,管仲家中设置了很多职位,而且还规定不准兼职,这怎么能说是节俭呢?
四是《史记》所言“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战国时赵国赵简子说,一千张羊皮的价值,不如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昂贵。
唐太宗在引用经典著作中的一些语录后,进一步阐述了他的主张。他说道:“应当实行机构精简,减少官员,使在职人员各自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这样就能达到无为而治了。”(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接着他要求房玄龄等大臣,认真考虑领悟其中的道理,计划出需要的实际官员人数。(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事后,房玄龄等根据唐太宗的旨意,经过周密的计划,中央机构所设置的文武官员总共只有六百四十员。唐太宗同意了这一方案,同时还规定,自此以后,倘若有乐工以及其他从事杂务的人,即使技艺超过同类人员的,也只能格外奖赏钱帛作为鼓励,决不能超员授给他们官爵。对“宗亲以及勋旧无行能者,终不任之”;对“年老及耄或积病智昏”的官员,就安置他们退休,以免“久妨贤路”。
唐太宗“量才授职,务省官员”的主张和做法,在贞观年间政权建设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贞观政要》记载:“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民。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以上记载,可能有所夸大,但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吏治较好,刑罚不苛,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当是事实。后人对此多有赞赏。
元代学者戈直在注释《贞观政要·择官》时,对唐太宗的“省官”措施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尝论贞观之善政,当以省官为首,何也?易于选择,上不至于失人;俸禄易供,下不忧于厚敛;权任专一,无避事苟免之患;员数不多,无纷更生事之忧。官冗则四者反是。”他还说:“太宗何以致是哉?其大要有二:一曰息奔意(追逐名利,如跑官。)二曰裁嬖幸(靠关系受宠幸而当官的)……盖奔竞之风盛,则员多而缺(官职的空额)少,官不得不增也;嬖幸之门多,则私恩无所施,官不得不增也。斯二者,省官之本也。”戈直这番评论,可谓鞭辟入里,对今天亦颇有意义。
中国历代王朝采取的淘汰冗官行动,都是以克服“官职冗滥”现象以解救政治危机。历史上许多次改革曾经提出的政治任务。往往正是目睹了“官职冗滥”或者“吏员冗滥”的严重危害,才使得有识见的政治家痛下改革的决心,并且在推行改革的事业中将裁汰冗员作为最重要的步骤之一。作为调整政治关系、改善行政管理的手段,执政者也重视推行“淘汰冗官”的政策。尽管在中国帝制时代,“淘汰冗官”政策的推行往往不能十分彻底,但是唐太宗对执政官吏数量和质量关系的辩证论说言近旨远,“务省官员”的淘汰冗官、精简机构举措至今闪烁着执政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