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九四二》海报
前一段时间,电影《1942》在各地热映,用大片的镜头去展现1942那段饥荒历史。但是该剧是以文学小说为基准,离1942那段真实历史还有相当远距离,甚至很荒唐,且不少历史尘雾被遮蔽,所下的历史结论更像是宿醉未醒写下的迷糊之笔,肤浅,草率之极。所以我写下这段文字对真实的1942做一个注解。
一,关于河南的自然灾害
河南在当时历来就是自然灾害频繁光顾的地方,频繁到什么程度呢?有过统计河南省在1850-1949年的100年间,共发生11次重大早灾。1001年至1948年共发生蝗害215次,平均每四年多就有一次蝗害发生;而1913-1948年间共有35年发生蝗灾,几乎每年都有蝗灾记载,其中重大蝗灾就有8次。(《扩大捕蝗运动》,《河南民国日报》,1943年7月1日,第1版。)
从这个表就可以看出,这次灾难既不是空前,也不是绝后,而且大有先例在前。且特点是每次多灾并发,范围波及广。这绝对是自然灾害频繁光顾的地域。
二:1942河南灾害正处于抗日战争前线的大背景
大家都知道1942年是什么年份,那是抗战进行最激烈的年份。河南更加不例外,有过统计,1943年底,有63县沦陷,全省战场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这是什么概念呢?全省当时有111个县,沦陷的县就占了一大半,且战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2%!在这种国难当头,激烈抗战的时期,发生任何大的自然灾害都是雪上加霜,意思河南当时正处于抗战最激烈的前线,民国政府的灾害救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救济难度可想而大。另外说一句话题外话:1942小说的作者刘震云先生的老家延津县1938年3月就被日军占领了,也就是说,日军实际已经控制这个区域,以至于小说那段:”…1943年日本人开进了河南灾区,这救了我的乡亲们的命”。真是让人莫名其妙,当然这一段黄道炫先生已经详细描述过,我就不再重复了。
说到日军占领导致民国政府救助困难,有个具体例子。由于中国自然灾害频繁和国内战争屡次发生,产生大量难民。所以战前民国政府成立了“赈务委员会”,抗日战争爆发后,又新建“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后由于战争规模扩大,又撤销建立“赈济委员会”,统一处理战争时期难民救济。且把当时整个中国化为8个救济区,其中河南分属第4、第5、第7救济区,但由于第4、第7救济区所辖区域大部分沦陷,根本无法救济,所以撤销。这时候民国政府有放弃这些沦陷地域救济吗?没有,其后新增第9救济区,具体负责两个救济区的业务——在难民转徙路线上,设立26个难民运送总站和132个分站、166个招待所,建立起覆盖主要难民区和难民线的救济网络,随时对难民进行接济、运送。当然刘震云先生小说是看不到这些的。
三:民国政府真的是在白修德等新闻界的压力下才开始紧急进行灾荒救助吗?
说清楚这个问题。得首先说说民国政府整个1942河南灾害救济过程,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1阶段:自1942年1月至10月间,侧重灾情之调查及救灾计划与办法之拟订,详细调查各县灾情和户口,
并把全省户口定為四个标准:一是充足之户,二是自足之户,三是不足之户,四是待救之户。设立省县乡镇各级救灾委员会,办理一切救灾事宜。
第2阶段:自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按照已定计划及办法分别实施,以赈款、赈粮、平粜为主,各项救灾工作都分别展开。
第3阶段:自1943年年2月至6月,亦即救灾工作最紧时期,以工振、扶植生产等为主。以乡镇为单位普设粥厂汤厂,大量配发救荒食品。
第4阶段:为救灾善后工作。招抚流亡、灾民归耕、兴办农田水利、筹贷秋种、补充耕牛农具、防治疫病、加强合作事业、减免田赋积欠及賡续收养灾童等措施。
而其他一些新闻媒体是什么时候开始报道河南灾荒呢?下图是《大公报》报道河南灾荒的过程。
大公报最早关于灾荒一篇短评时间都已经是1942年9月30日了。那是什么时间段呢,那已经进入民国政府救灾第2阶段了,河南省救灾委员会9月份都已经成立了。
而白修德更不用说了,他写的那篇在时代刊登的报道已经是1943年3月份的事儿了,那已经是民国政府救灾第3阶段了。如果等这些人报道出来,民国政府才匆匆忙忙像赶鸭子上架一样救灾,那灾民岂不是要等的黄花菜都凉了?哪还有时间灾情调查,筹备救济救助?
所以一些人得出这场饥荒主要是在美国记者、美国报界的干预下、在美国舆论的压力下民国政府才匆匆实行救助措施的结论,是无比荒谬的。
四:民国政府1942真的不救灾或者消极救灾?
1942年灾情发生后河南省就立马派员查勘各县灾情实况然后申报中央,并派灾情调查委员会委员刘庄莆、杨一峰等赴重庆,呈请民国政府中央,将本省赋额500万石减为280万石(也有另一说法:赋额420余万石减为250万石),减少将近一半。
后河南就成立了——河南省救灾委员会,并确立救灾六原则:
(一)自民国三十一年九月起至三十二年六月底止,為全力办理救灾时期。
(二)减轻人民及地方之负担,以不影响抗战之进展与河南省施政之推行。
(三)颁布救灾之法令、计画与办法,务使完全付诸实施,期达圆满效果。
(四)宽筹经费,使灾民全数获得生命及财產之保全。
(五)採购大批粮食运济灾黎。
(六)策动救灾工作,使灾民全数获得生命及财產之保全。
(七)使灾民得以不废生业,外逃灾民得以於麦收后仍得及时归耕。
——(《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主计处档》,南京:中国第二歷史档案馆藏,档号:6/3098)
河南省救灾委员会自1942年9月成立起,至1943年底结束止,至少召开会议34次,决议各项有关救灾案件达四百余件。
并制定《紧急救灾实施办法》、《奖励各县绅商富户自动救济灾贫办法》、《调剂民食办法》、《节食救灾办法》、《紧急救灾实施办法》、《收养难童办法》、《牲畜保育办法》、《开仓贷穀办法》、《仓穀散放办法》等。
涉及到具体救助措施大概分为6个方面:
1:广筹赈款赈粮.
民国政府中央分别三次紧急拨款共3400万元救灾,按灾情轻重配发各县。
还有河南省救灾委员会到1943年12月底共收到国内外各社会团体,慈善机关、个人及各方面募捐款额共计1051万元。
美国联合援华委员会拨来救济专款及旅外华侨捐款助娠共计1109万元,加上各界如陕西,甘肃,四川等捐款400多万元。
2:救济灾民.
——救济数十万上百万的难民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作,前期准备立法,条令规范,后期物质准备涉及到方方面面,以下我列出全部是民国政府1942年所做的事儿,睁大眼睛看好,这些不是文学描写,不是电影抒情,而是民国政府在抗战时期,国难当头,在河南前线为民众所做切切实实,且力所能及的事。
大大小小的工作繁多,但大概可分为5个方面。
(1)设立难民收容所
当时难民收容所有一套严格执行程序,它一要接送政府组织疏散的难民,二要聚合、收容自发逃亡的难民。收容所向难民提供简便的食宿和茶水;对过往难民登记造册;对身体有疾病的难民还要进行救治,1942年河南省卫生处还曾抽调第一、二、三卫生所及省立医院医护人员,组织临时防疫注射对5队,在鲁山等地的收容所为难民注射疫苗。为了使难民转化成抗战有生力量,收容机构除了向难民提供食宿、医疗条件外,还对入所难民实施组训、教育及开展生产自救活动,为年轻力壮者介绍职业或酌贷资金,使其自谋生路。
收容所当时物质限制,条件肯定不如人意,不过能在当时那样恶劣的局势下获得收容救济,已经属于非常幸运之事。而且,收容所的开办及其发展,不仅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难民的无序逃亡、减少了无谓的伤亡,而且还保护了一批抗战生力军,各收容所的难民中,经过短暂的收容、休整、组训后,甚至还有不少人参军抗战。
1943年前均由收容所登记收容遣送的难民总数达10余万人。
(2)运送难民,帮助难民迁徙。
无组织的迁徙不但加重难民个人负担,也给救济工作造成更混乱的局面。赈济委员会所以在各地设立运输难民的官方机构——运送配置难民总分站,并制定《赈济委员会运送配置难民总分站及招待所办事通则》。
1942一1943年旱灾期间,为救济逃亡难民,河南省政府采取了几项措施:
一、电陕、鄂、皖等丰收省份,各本救灾恤邻之旨,对豫民入境赐予安置;
二、规定管理灾民计划,电令各县对确无生路之灾民加以登记编组,发给证明文件,批准出境谋生,并在沿途制定管理或派员护送,以免滋扰。
三、由省贩济会在洛阳组设办事处,协同洛撞难民总站办理赴陕灾民运送计划事宜,由省府拨款汇交洛撞总站代发救济费,难民每人发给伙食费5元以资补助。
——(河南省政府编印:《河南省救灾工作总报告》,第52页。)
电影1942表现出的难民迁移大部分非常混乱无序,当然这个只是文学青年和导演的幻象,但不是历史。
下面这张图是河南省叶县难民招待所公函,里面关于1940年沿途接送,转交难民的程序,很显然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河南省叶县难民招待所公函(叶字第32号)
案奉河南省贩济会洛救字30代电开以查南召原规定由该所疏散难民,县份嗣后改归郑县收容站遣送,再查南召固定疏散难民数额连同增加三成数,共应收养难民1,992口。至10月份止,据该县呈报已收养难民数为998口,比较定额尚相差半数。除电妨郑县收容所停送及南召县政府接收外,仰仍由该所遵照遣送举报为要等,因奉此。兹资遣难民陈有等大小共210名,除资遣按照规定每大口、小口发给9角、6角,并将难民照数点交叶县县政府派警4名护送外,相应造送难民户口清册一份。函请贵府查照接收并将中途未到人数赐复为荷。此致南召县政府。
计送难民户口清册一份。
主任沈延年(章)
中华民国29年元月17日
附贴收据:
收难民211口,内有难民苏申及其妇人现无到召,在碾盘庄暂停产子。除苏申夫妇
俩口外,实收难民209口。②
(《河南省政府对南召、范县遣送难民指示、训令》,河南省档案馆,档案号:M08一49一1394)
(3)对灾童的救助
河南省政府按照善后救济计划的规定,令各县及省立儿童保育院,将临时收容的儿童分两类处理,有家可归者一律遣散归家,赤贫无自活能力者仍照旧收容。
并在周口增设省立第二儿童保育院,及在一、五、六、八、九、十、等区专员公署所在地各设立儿童保育院一处,每院额定收容人数均为500名。
后又拟定《整理救济院收容童婴办法》,将各县救济院编制扩充,院长改为专任,经常事业费亦予增加,收容数额,计一、二等县每县规定300名,三、四、五等县每县200名,贫民不分等县,一律不得超过100名,所需伙食,随1943年度仓谷加积备用。(河南省政府编印:《河南省政府救灾工作总报告》,第38一41页。)
总计,各县临时收养灾童数达98250名。救助灾童法令规范的细致和成果,足以见当时政府对灾童重视程度。
(4)设立粥厂
灾荒期间灾民面临之立即性问题即是饥饿,设立粥厂以济灾民实為当务之急,当时蒋中正为救济河南省灾民,即令河南省政府于陇海铁路沿线重要地点设立粥厂救灾民。(《总裁关怀豫灾拨款普设施粥厂》,《中扫联合版》,重庆,民国三十二年二月三日。)总计各县共设立大小粥厂4289处,
(5)查放余粮
各地大户余粮每多囤积居奇,在这种灾荒严重时期,河南省政府通知各县所有大户存粮除应缴征实征购积谷、种籽及自食外,应即一律予以查封,贷借灾民或令平价出售。
总计,河南省八区查放仓穀餘粮数目共357145石,其中小麦90913石,谷米266994石。(《河南省各区查放餘粮情形报告》,《社会部档》,南京:中国第二歷史档案馆藏,档号:11/631,民国三十二年。)
3:办理平粜
(平粜——指官府在丰收时用平价买进谷物,以待荒年平价卖出)
由中央贷给豫省平粜周转基金1亿元,设立平粜委员会,派员分赴陕、皖、鄂等省采购平粜粮,并于洛阳南阳等处组织平来运销站。从陕、皖、鄂总共购进平来粮2405万斤,先后拨友各段运销站配销各县.
4:举办工赈。
兴建水利工程是解决地方粮荒最佳方式,于是省当局要求各县积极兴办农田水利,开渠凿井,筑路等工程,实行以工代赈,并且由农工银行贷款100万元办小型水利工程,以及由中央补助150万元用于工赈浚河、泛区筑堤工程等。(《黄河水利委员会关於兴修河南省犯区及淮城堤堰工程报告》,《行政院档》,南京:中国第二歷史档案馆藏,档号:2/10012,民国三十二年。)
5:举办农业贷款
这里分为4个方面
(1)麦种贷款
(2)晚秋种籽贷款
(3)油菜种籽贷款
(4)耕牛贷款
其中由于1942年麦歉收,农民多感种籽缺乏,河南省政府与中国、农民银行协商,拨给麦种贷款500万元,分配灾情特重最重县份。而耕牛贷款是1亿元平粜基金中拿出500万,贷款给农民购买耕牛,以增进生产。
6:节食救灾
这一段呢我打算放到下一个疑问再说。
五:饿死灾民还是饿死士兵?
电影《1942》预告片开头就出现这几个字做噱头,我仿佛看到了莎士比亚名句:“生存还是死亡”的影子,莎士比亚这句话很有意义,但是“饿死灾民还是饿死士兵?”更像是一个无厘头的电影想象而已,所以上一段节食救灾,我要放在这一个疑问来写,因为这句话在真实的历史面前没有任何意义。
要么饿死灾民要么饿死士兵————当时在河南真是这两个极端吗?答案是否定的。
反而实际上1942年驻防军队节食救护灾民例子大量出现,紧急情况甚至还有军粮调拨给灾民救灾。
我举几个例子:
如第一战区各部队驻防河南省目击各地灾荒,为响应救灾运动全体将士每月减食两餐,以三个月为期,由42年12月份开始将节食,然后将所得全数振灾,各部队机关官兵节食振粮共集小麦300万斤,河南省政府乃订定振粮发放办法及时救济灾民。(《河南省第一战区各部队节食救灾情形》,《社会部档》,南京:中国第二歷史档案馆藏,档号:11/639,民国三十二年。)
第34集团军各部队机关学校以豫省灾情奇重饥民遍野,43年入春以后更感待救之殷,自动发起节食振灾运动,各官兵学员生每人每月由主食内节余面粉二两,以十日为期,共得面粉5166袋又16斤14两,由驻陕粮秣处汇扣拨交。
驻渑第17军响应节食救灾,联合当地各界组织救济灾民委员会,由驻渑军官兵节粮就地暂拨150000斤,并拨款分在该县羊河、义马坡、头街、白羊山、杏树园、天坛村、礼庄寨、南庄、段村、白龙沟、下关等地处设立粥厂十一处,又加拨节粮16000斤继续施粥,至麦收后始行结束,拯救灾民甚多。
(《驻豫将士节食救灾》,《中扫联合版》,重庆,民国三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
第36集团军為响应节食救灾,拨振粮40000斤交由各级政治部会同新安县政府督同地方保甲长散发灾民以资救济,河南省政府并经电令该县县长妥予协助办理。
(《河南省振务报告》,《社会部档》,南京:中国第二歷史档案馆藏,档号:11/625,民国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驻军响应节食救灾>,《大公报》,民国三十二年五月三日。)
第93军节食救灾,以军官兵减食一日,计得大米28,492斤,拨豫省振灾,经河南省政府派员领放完竣。
第166师为节食救灾,於43年1月全体官兵各绝食一餐,共节军米8865斤,由河南省振济会派员洽领拨发灾黎。、
后方勤务部第五办事处為节食救灾,全体官兵夫一律节食,共计节餘小麦1,800市斤悉数捐充救济,经配拨方城1,000斤、内乡800斤,并先后领发灾民
(《河南省救灾报告》,《社会部档》,南京:中国第二歷史档案馆藏,档号:11/631,民国三十二年。)……….
紧急情况下,甚至军粮调拨赈灾也有发生,比如当时由陕西购置的平粜粮配置各县,非常费时,且耗损劳动力,鉴于此,由河南省粮政局与第一战区兵站总监部及各县平糶委员会订定军粮调拨办法,分别贷放鲁山、南召、南阳、镇平、浙川、卢氏等六县,61共计拨借35000包,供灾民食用。(《河南省贷借军粮实施报告》,《社会部档》,南京:中国第二歷史档案馆藏,档号:11/635,民国三十二年。)
而且还要看到这些部队节食救灾的背景是在什么情况下呢?1942年,在河南驻军部队涉及到国军第1,第5战区,数量众多,需要粮食巨大。恰碰上河南灾害,雪上加霜,且当时民国政府中央对河南的赋额从500万石减到280万石,河南驻防部队的军粮立马告紧急。从邻省调拨大量粮食,运输极端困难不说,时间上也来不及,只好第1战区核减10万包,第8战区移拨10万包,陕西代购40万包,安徽代购20万包等东拼西凑,才勉强凑足了军粮定额。
真要不管灾民,充分保障抗日驻防军队的粮食,对民国政府来说是很容易,把当年的500万赋额不削减或者只削减一小部分。又或者民国政府中央的拨款全部用来购买军粮,完全可以保证河南驻军的军粮充足。何必到第1,第5战区的部队自己先削减部分军粮救济灾民,然后闹到最后要东挪西凑才勉强完成军粮定额呢?
在这种情况下,国军还有大范围的节食救灾举动,甚至调拨军粮救济灾民。无论如何都会让人都怀疑这部电影和小说里噱头杜撰到了什么程度。
六:小结
当然1942河南灾害,民国政府做的还不止这些,比如1943年2月河南省政府还制定了保护农民土地办法,规定因灾荒而卖当之土地、房产,准五年内以原价赎回;
甚至政府将这次救灾工作“明定列为各县县长及各级行政人员重要考成之一”,对于救灾不力的甚至给予免职的处罚(⑨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312页。)
最后我们可以算一笔经济账,1942河南灾害民国政府直接拨款加平粜基金,加上各种工赈和农业贷款,接近1.5亿,这个还不包括救灾期间金额庞大的各种民间捐款,各县自筹的1亿多平粜基金。各种水利,筑路等工程的雇佣劳力成本,粮食调拨的成本等等。这里跟政府拨款相关的金额起码接近2亿。2亿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呢?我可以给个数字,1942年,中国整个财政支出是244亿左右,2亿相当于1942年财政支出的0.8%.
而2011年中国财政支出是10万9千亿左右,乘以0.8%,那就是相当于2011年财政支出里拿出872亿救灾!!而且当时1942年是抗战正激烈时期,军费支出巨大,1942年的军费支出占了46%,其余才是国家各项开支,等于2亿元是从军费外的54%开支里挤出来的,非常窘迫。
(后有段宇宏先生补充新数据:1942年财政数据那段,查了是这样的,按实际收支算,那一年的财政收入是52亿法币,支出245亿,军费实际开支是152亿,占比重是62%。1942年拨款约近2亿赈灾,占财政收入的近4%,按中共2011的十万亿财政收入算,相当于拨近4000亿救灾。)
这些数据说明民国政府不救灾?消极救灾?
那些在电影和小说得出民国政府1942年不救灾,或者消极救灾结论的人,甚至把日军虚立为救神地位的人的确就像黄道炫先生说的那样,那是一种心灵幻像,或者干脆就是一个泡沫,一戳就破。
这是电影《1942》的广告语,很好的语句,不过用在这部电影和小说里,会变得非常讽刺。
来源:360Doc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