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07月20日讯】财政部再度迎来了一轮地方政府哭穷的小高潮。广东、河南、河北等省份一把手密集进京拜会财政部官员。
从历来的地方传统来看,“哭穷”一直是地方政府的保留曲目,原本不是什么新话题,几十年来,地方政府从来就没有一年不在“哭穷”。但与此同时,从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没有一个地方又不在大拆大建、大吃大喝、大手大脚、大把大把地花钱,根本看不出一丁点困难的样子。
然而今年的哭穷与以往别有一番不同。从以往地方一边哭穷一边花钱的节奏来看,主要是三个层面的相互作用:
一是财政收入连续18年高速增长;
二是土地财政让地方政府钵满盆溢;
三是急剧膨胀的地方政府债务。
这三个层面的相互作用,只要仍然维持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地方政府就不愁没钱,也恰恰因此,地方政府才能在连续哭穷十余年的艰苦日子里仍然十分潇洒地花钱。
也许今年的情况真的不一样了。今年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6.86万亿元,同比只增7.5%,增幅回落4.7个百分点。尤其中央财政收入同比只增1.5%,低于7%的预算目标太多。
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是这样的:初次分配中,中央财政收入占大头,但支出中,地方支出占大头。需要有大量的钱从中央转移支付到地方。对于很多地方来说,这部分转移支付是他们的救命稻草。
但今年连中央收入都紧张了,恐怕没有太多钱来做转移支付喽,这是不同于往年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地方政府本身真的没钱吗?其实与中央财政困境大相径庭,上半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3.5%。这增幅的两极分化,恰恰是所需要担心的问题。
从前面的三个层面来看,第一条没戏,第三条也就是政府债务,只能说越来越严重。地方政府马上是还债高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就需要非常警惕第二条,地方政府借由没钱花再展开一轮土地财政的狂欢。
尽管管理层对这条是一控再控,但中国历来的问题是,顶层领导的想法都是对的,但底下人却把它走弯了。今年上半年,全国306个城市土地出让金达1.13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0%;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上半年经营性土地出让金已经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地方政府卖地的钱收进去不少,就在前一阵,还说要盘活存量资金,各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在央行的闲置资金高达3万亿,而没有过账的小金库就更无需多言。
照我看来,地方政府并不缺钱,只是习惯于喊没钱。再富的省也喜欢哭穷,就连广东也要加入进来。难以想象!实际上,预算一般是两会时就定的,所有当年全部的财政收入支出都有了安排。地方政府现在的这种哭穷不是为了现在,是为了将来。为了将来的改革提早打好基础,也为了自己在有限的中央预算里面,拿到更多的转移支付资金。这部分资金眼前只有各省知道自己省的数字,互相之间并不透露。有人提倡将这种预算公开,实际上更不应该公开,那会打的更凶。
关键的问题是,钱到了地方政府手上倒也没关系,如果这些钱都花到了民生方面,花在了与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方面,可能很多社会矛盾早就化解了,社会各方面对看病、上学、买房、就业等方面的意见也就没有这么强烈了。遗憾的是,这些年来,地方政府花出去的钱,大多用在了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上了,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居民住房等民生事业得到的投入十分有限,以至于绝大多数项目都没有达到国家所规定的投入目标和要求。
从地方政府的小算盘来看,中央虽然调低了各地GDP的要求,但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量的军令状仍然绝大部分高于要求,民生领域的投资是软实力,在GDP上很难体现,地方财政吃紧,意味着往民生领域投资多一分钱,GDP的账面上就少一分钱。GDP政绩论还在发挥着余晖!
这样的猜测并不是危言耸听,前段时间曝光的湖北省洪湖市挪用教育经费就是最好的例证。按照国家规定,地方教育经费的支出要占地方GDP的4%,洪湖市从自收自支的高中教育经费里拿出8000万元用以弥补财政经费的不足,这笔钱被用完后,财政局“不得已而为之”,从国库支取了8000万元“还给”洪湖市的几所高中,但不允许学校使用,且在一个月后原款收回。教育经费账面上的总量没有变动,但实际支出缺少了8000万。
教育乃国家长久大计,长久大计上尚且如此,其他方面的黑幕就自不必说。财政收入下滑的地方政府的轮番哭穷应该是一个中央需要重视的问题,中央也需要小心,在经济紧缩的最艰难时刻,地方并没有以盘活存量来刺激增长,转而打开了调控下楼市愈加疯狂的闸门。
改革艰巨!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既有的经济增长和投资目标,不仅民生目标的实现会面临巨大的挑战,新的政府债务风险也会随时出现,而且过度使用“土地财政”和政府融资平台也很难改变,房价、物价等事关百姓利益的调控工作也难进行,甚至会出现为了增加投资、出台加重企业和群众负担的政策,更为重要的是,未来长期淡化GDP、加快经济转型和升级的目标也可能会在执行中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