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09月23日讯】“茶”之一字,古有荼(cha、tu)、槚(jiǎ )、苦(kǔ)、荈(cha、chuǎn)、蔎(she)、茗(ming)等诸多写法,除“荼”为多音多义外,余皆指茶。
“茶”字,首见于唐朝典籍《本草》一书。是由“荼”字演化而来,唐玄宗时期的《开元文字音义》一书,将“荼”字减去一笔,定为单一的“茶”字。初“荼”字与“茶”字通用,但茶圣陆羽在撰写《茶经》之时,已一律用“茶”字。茶树本为木本植物,将原来表示茶的“荼”字,减去一画,改“禾”为木,使之更名副其实。这一笔之改,可谓改得恰到好处。因此在中唐以后即公元九世纪中叶,人们普遍采用“茶”字。现代除统一用“茶”字之外,间有用“茗”字言茶,但与历史上所谓“晚采为茗”的含义完全不同,在用到“茗”字的场合,皆带文雅别致之意。
秦朝以前,茶无统一名称。至汉代时开始借用荼字,其音出自四川方言。古时四川对茶有两种叫法,蜀地方言为“苦荼”,巴地方言为“葭”。
西汉名家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年),是汉武帝时的西南夷通,他在公元前130年撰写的《凡将篇》是一本启蒙字书。《凡将篇》重要之处在于其最早将茶名“荈诧”列出,并以药用的性能与其它药材并列在一种启蒙读物中。“荈”字,正是他根据巴人对茶称呼的土音,以官方正音近似的荈字加上草头创造出来的称“茶“的专用字;为了使大家知道正确的读音,以“诧”字注音,这就是现在的茶音由来。
荼: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古时“荼”字是多音多义字,不专门表示茶。“荼”字,最早见于《诗经》。《诗经•邺风•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最早明确“荼”字包含有茶的意义的是《尔雅》,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茶,苦茶也。”“荼”即今之“茶”字。
茗:是云南地区的“茶”之土音,约在东汉时期始用于茶,为茶的雅称。
槚(ji ǎ):是从木的古“茶”字,指茶树。
荈:从草,是专指晚采的茶叶。
蔎(she):是古时四川西部对茶的俗语。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字极富象征性意义,自“茶”字普遍使用后,古代文人对茶字有不少趣解。
1“茶”字来龙去脉:古代称“茶”为“荼”,何时少了一笔的呢?那是在唐代开元年间,编了一部《开元文字音义》由唐玄宗作序,书中改“荼”为“茶”。皇帝代序的书谁还敢不遵照执行?经过一段混用时期,“茶”便完全取代了“荼”字。陆羽撰写《茶经》时,一律写作“茶”。
2 以“茶”字象征长寿:茶字以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部“木”可分解为“八十”。“廿”加“八”再加“八十”等于一百零八岁。所以把一百零八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久而久之,许多人便将“茶”字代表长寿。
3 让“茶”字回归自然:“茶”字由草字头、“人”及“木”字三部份构成,“人”字在草字头之下,“木”字之上,意为人在草木间,孰能不喝茶,也表示引导人类回归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