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10月04日讯】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谆谆告诫人们,对待洪水灾害只可用疏导的办法,而不能堵塞水流。他们又以壅堵治水而失败的鲧和总结其父的教训改为疏导治水并获得成功的大禹为例进一步阐明了这个道理。可是历史上总是有人违背祖训,非干蠢事不可。周灵王即是一例。面对洪水的到来他置太子晋苦口婆心的劝谏于不顾,非要堵塞水流不可。结果可想而知。再看当今中国大陆,成千上万的大小堤坝切断了几乎所有的河流。想想历史上的教训,这真让人忧心不已。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太子晋还向周灵王指出了所以不断有洪水灾害的根源。这根源就在于统治者违背了治世的五大原则,他们‘上不象天而下不儀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祗’。(大意:他们上不效法于天,下不取则于地,中不安和百姓,不顺应时节,不尊奉神灵。)看看当今中国社会的种种乱像,真叫人感慨万千:太子晋的话拿到今天来,是多么切中时弊呀!
《国语》只记载了太子晋劝谏周灵王的宏篇大论,其他古籍中可以找到对他一生经历的描述。这些记述告诉了我们,太子晋的智慧来源于他身上具有的许多异于常人之处。他被废黜之后的经历在更高层次上给了人们无限的启示。
下面先请大家欣赏《国语》卷三中的一段。
周灵王二十二年,谷水与洛水争流,水位暴涨,将要淹毁王宫。灵王打算堵截水流,太子晋劝谏说:“不能。我听说古代的执政者,不毁坏山丘,不填平沼泽,不堵塞江河,不决开湖泊。山丘是土壤的聚合,沼泽是生物的家园,江河是地气的宣导,湖泊是水流的汇集。天地演化,高处成为山丘,低处形成沼泽,开通出江河、谷地来宣导地气,蓄聚为湖泊、洼地来滋润生长。所以土壤聚合不离散而生物有所归宿,地气不沉滞郁积而水流也不散乱,因此百姓活着有万物可资取用而死了有地方可以安葬。既没有夭折、疾病之忧,也没有饥寒、匮乏之虑,所以君民能互相团结,以备不测,古代的圣明君王惟有对此是很谨慎小心的。
“过去共工背弃了这种做法,沉湎于享乐,在肆意胡为中葬送了自身,还准备堵塞百川,坠毁山陵,填塞池泽,为害天下。皇天不赐福给他,百姓不帮助他,祸乱一起发作,共工因此而灭亡。在有虞氏时,崇地的诸侯鲧肆意胡为,重蹈共工的覆辙,尧在羽山惩治了他。
“鲧的儿子禹知道过去的做法不对,改弦易辙,效法天地,类比万物,取则于民众,顺应于群生。共工的后裔四岳帮助他,顺应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去除淤塞,蓄积流水繁殖生物,保全了九州的高山,畅通了九州的河流,围住了九州的湖泊,丰满了九州的沼泽,平整了九州的原野,安居了九州的民众,沟通了四海之内的交往。因此,天无反常之候,地无失时之物,水无郁积之气,火无烈焰之灾,鬼神不作乱,百姓不放纵,四季不混乱,万物不受害。按照大禹的做法,顺应自然的法则,才能建功立业,使天帝满意。上天嘉奖他,让他统治天下,赐姓为姒,称有夏氏,表彰他能作福保民、生育万物。同时分封给四岳土地,让他们督率诸侯,赐姓为姜,称有吕氏,表彰他们能像手足心腹一样帮助大禹,使百物生长、人民丰足。
“大禹和四岳的成功,难道是由于上天的眷宠吗?他们都是亡国之君的后裔,只是因他们能行大义,所以能遗泽于后代,使家族的香火不被革除而世代沿续。夏的统治虽然衰微了,但杞、鄫二国仍然存在;申、吕的四岳虽然衰落了,但齐、许二国仍然存在。只有立下大功,才能受封土传祭祀,以至于领有天下。至于后来又失去天下,必定是过度享乐之心取代了建功立业,所以失掉了姓氏,一蹶不振,祖先无人祭奠,子孙沦为奴仆。这些家族的衰亡难道是由于上天不眷宠他们吗?他们都是黄帝、炎帝的后裔,只是因为他们不遵循天地的法度,不顺应四季的时序,不度量民神的需求,不取法生物的规则,所以绝灭无后,至今连主持祀祖的人都没有了。至于后来又得到天下,必定是以忠信之心取代了邪乱之行,效法天地而顺应时序,契合民神需求而取则于生物,因而能显贵有后,光耀祖宗,赐姓受氏,并随以好的名声。只要遵循先王的遗训,考查典礼刑法,并了解兴盛、衰亡者的业绩,完全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兴盛者必有夏禹、四岳那样的功绩,衰亡者必有共工、伯鲧那样的过失。
“现在我们的施政恐怕有违背天理之处,从而扰动了谷、洛二水的神灵,使它们争流相斗,以致为害王宫,陛下要堵塞掩饰,恐怕是不行的。
“俗话说:‘不要经过昏乱者的家门。’又说:‘帮厨者得食,助斗者受伤。’还说:‘不生贪心不惹祸。’《诗》上说:‘四马战车不停跑,五彩军旗空中飘,战乱发生不太平,没有哪国不纷扰。”又说:‘民不堪命起祸乱,怎能束手遭荼毒。’看见祸乱而不知戒惧,所受伤害必定多,掩饰终究会暴露。民众的怨恨与乱行尚且无法遏止,更何况神灵呢?陛下为了应付河流激斗而修葺加固王宫,犹如掩饰祸乱而帮人争斗,这不是扩大祸乱并伤害自身吗?自从我们的先祖厉王、宣王、幽王、平王四代不知自惕商惹怒了上天,天降之灾至今不断。如今我们又要去扩大这些祸害,恐怕将连及子孙,王室会更加衰落,这如何是好呢?
“自从先公后稷消除祸乱以来。到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时才基本安定了百姓。从后稷开始安民,经过十五王到了文王时才平定天下,到了第十八代康王时终于安抚了百姓,可见它有多么艰难。从厉王开始变更先王的法度,已经历了十四王。修德平天下要十五王才能成功,招祸乱天下有十五王还不够吗?我日夜戒惧担忧,总是说‘不知如何修德,才能光扬王室,以此迎纳上天的福祉。’陛下还要助长祸乱,那怎么得了?陛下也应对照一下九黎、三苗的君王,乃至夏、商的末世,他们上不效法于天,下不取则于地,中不安和百姓,不顺应时节,不尊奉神灵,完全抛弃了这五个准则。因而被他人毁掉了宗庙,焚烧了祭器,子孙沦为奴仆,连在下边的百姓也遭祸害。陛下再看看前贤们行事的法度,他们都做到了这五个方面而得到了天赐的大福,受到民众的拥戴,子孙延续繁衍,美名传之久远,这些都是做天子的应该知道的。
“祖先门第显赫的子孙有的沦为农夫,是祸害了百姓的缘故;而农夫平民有的担当了治国的重任,则是安抚了百姓的缘故,这没有例外。《诗》上说:‘殷商的教训并不遥远,就在夏代的末年。’何必去修葺加固王宫呢!那样做会招致祸乱的。对于天神来说是不祥,对于地物来说是不义,对于民情来说是不仁,对于时令来说是不顺,对于古训来说是不正,比照一下《诗》、《书》和百姓的舆论则都是亡国之君的行为。上上下下衡量下来,没有理由这样做,陛下请好好考虑一下!任何事情,若大的方面不遵从天象,小的方面不遵从典籍,上不合天道,下不合地利,中不合民众的愿望,不顺应四季的时序行事,必然没有法度。既要办事而又没有法度,这是致害之道啊。”
周灵王不听劝告终于堵塞了水流。到了周景王时朝内多宠臣,祸乱由此开始萌生。景王去世后,王室大乱。到了周定王时,王室就衰微了。
以上是《国语》中关于太子晋劝谏周灵王的记载。但是太子晋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现据《太平广记》等书对太子晋此前此后的事迹补充如下。
东周时周灵王太子,姬姓,名晋,字子乔,人称太子晋。他生而神异,幼而好道。虽宫中珍馐玉馔,锦衣华服,他却视如不见,而独爱静坐吹笙,乐音清雅,作凤凰鸣,引来了成群结队的白鸾、朱凤,在庭前应节起舞。
周灵王在位二十七年,碌碌无为。但太子晋却天资灵颖,温良博学,史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行冠礼后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诸侯归附。
当时晋平公曾派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政治活动家师旷前往朝见,与他探讨君子治国之道。太子晋旁征博引,侃侃而谈,精辟的论述和机智的谈吐使师旷对这位十五岁的太子心悦诚服。当时上至灵王,下到百官,都将周王室复兴厚望寄于太子晋一身。
谁知不久后,榖、洛二水泛滥,危及王宫。情急之际,周灵王准备用壅堵的办法治水,这遭到太子晋强烈反对。太子晋的据理力争、直言不讳触怒了周灵王。周灵王一怒之下,将太子晋废黜为庶人。太子晋内心郁郁,遂出游于伊、洛间,不料碰到了仙人浮丘公,传授他“石精金光藏景录神”之法,后来浮丘公又将他带上嵩山修炼,一去就是三十余年。
三十多年后,太子晋遇见老友恒良,请恒良转告太子晋家人,说在七月七日那天到缑氏山上相见。到了那天,但见云雾缭绕,耳听得笙鹤幽鸣,太子晋果然骑着白鹤出现在群峰之间,亦真亦幻,虽可望而不可即。
盘桓数日之后,太子晋挥手与世人作别,永离尘嚣,升仙而去。太子晋升天后被封为右弼真人,天帝命他领五岳司侍帝晨,并负责治理桐柏金庭洞天,兼掌管吴越水旱,成为天台山的主神。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