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10月06日讯】如果问现在的孩子们奥特曼、喜羊羊是谁?他们马上会给你讲上好多动画片里面的故事。如果问起糖塑是什么?恐怕现在的孩子们就很少有人会知道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少再能看到肩挑挑子,挑子上有带架的长方柜、小炭炉、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而走街串巷以吹糖人、画糖人为生的艺人们了。
糖塑,俗称吹糖,是一种以麦芽糖为原料,将糖加热,使其变软,然后借助剪刀、小梳、小篾刀等工具及竹片、弹簧、石膏粉等辅助材料,经由艺人塑制成形的一门手工艺术。糖塑按照其制作工艺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吹糖人、画糖人和塑糖人。
说到塑糖人,不能不提到天门糖塑。天门糖塑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艺术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在全国独具风格、自成一体。据有关资料表明,天门糖塑兴于明代,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也有1400年的历史。
历史的沉淀
天门市位于美丽的鄂中腹地江汉平原,北倚大洪山脉,南濒江汉黄金水道,土地肥沃、气候适宜。
这片神奇的土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6000年前的石家河文化,世界文化名人“茶圣”陆羽,明代竟陵派文学创始人钟惺、谭元春,清朝状元蒋立镛等灿若群星的人物,均出自天门。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定的地理、气候条件、文化环境、自然生长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果实。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淘洗、过滤、选择,那些对人有助、有益或有用的文化因素,便沉淀了下来,进入传统,作用于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
糖塑,正是历史遗留的文化果实之一。湖北天门糖塑,无论精美程度还是制作难度,可以说在全国都是很有名的。
天门糖塑是流传于湖北农村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旧时是婚礼、寿礼、祭祀礼仪上的一种吉祥的、带有祝福意义的供奉礼品。糖塑以麦芽糖为原料,将糖加热,使其变软备用;借助剪刀、小梳、小篾刀等工具及竹片、弹簧、石膏粉等辅助材料,通过吹、揉、搓、扯、捏、压、挑、剪等技艺,塑制成形。天门糖塑题材广泛、做工精良,尤以造型生动、色彩鲜丽和谐、人物肌理变化丰富、某些部件灵动自如、别有情致、独具一格。
追根溯源,唐宋古籍早有过“糖供”的记载,“糖塑”是用于祭祀的供品。又传说明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面临敌军的毒蜂阵扎粘满糖的稻草人,诱开毒蜂,从而获胜。糖人由此而产生。古代祭祀所用的“糖供”经过民间艺人传承、发展,才使天门糖塑一枝独秀。
民间艺术既是精神文化的结晶,也是人民物质生活的具体体现。天门所处的地域是古时的云梦泽,多是湖泊。在旧社会的天门湖区流传著这样一首歌谣:“大雨瓢泼,田亩成河,鱼行鸟窝,鸟无着落。每当洪水氾滥时,人们只得四处逃荒,做糖塑就成了谋生的手段;天门糖塑就这样在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天门糖塑艺人众多,他们曾建立过“糖人工会”,制定“行规”、“行法”,这在其他地方是十分罕见的。在相当漫长的岁月中,天门糖塑成为整个区域的民众在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共同享用的生活文化。
过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时候是儿童很喜爱的玩物。在80年代初,几分钱或几个牙膏皮就可换一个糖人。如今儿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了,已经被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受到重视。现在沿街的艺人少了,在北京年节的庙会上还可见到。
繁杂的技艺
糖塑是文雅一点的叫法,按照艺人自己的说法则叫气憨子,以便于和水盘子(用小勺子舀糖后在石板上浇出各种图案造型的艺人)相区别。
而区别就在这“气”上。糖塑艺人用一根小木棍挑出一点糖来,两手拉扯几下,放一点食用石膏粉,捏成一个小气袋,然后拉出一根气管,放在口中徐徐吹来。随着两手手指不停地拉、扯、揪、捏,只见那小气袋在艺人手中不断地旋转、变化,转眼间,一件活灵活现的或人物、或动物的造型就展现在眼前,令人惊叹不已。
天门糖塑与泥塑、面塑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天门糖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吹”与“塑”进行巧妙结合,在制作上高人一筹。天门糖塑在制作时人物肌理变化丰富,且因安有小弹簧等一些部件让作品鲜活起来,使其具有色、形、动于—体的特点。天门糖塑艺人能把飞禽走兽,器物用具,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等作为题材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糖塑也因此赢得人们的喜爱,常见的有连年有鱼、二龙戏珠、麒麟送子、穆桂英挂帅、杨宗保点兵等等。
说到天门糖塑,首先要介绍其原料。天门糖塑的原材料和其他地区的糖人的原材料一样,那就是“麦芽糖”,配上红、绿、黑食用色素,加上麦芽糖的本色,就可以调出不同的颜色来。麦芽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从古至今,麦芽糖本是劳动人民的家用食物,在我们天门地区,每到腊月,家家熬糖,炊烟嫋嫋,乡野弥漫着麦芽糖的芽香。因此,糖塑的原材料是丰富的,不会产生危机。至于糖塑的用糖,对“火候”的要求要比普通家用的糖高得多,经过“选料”、“熬糖”、“生火”、“化糖”、“加色”等几道工序,才能用于糖塑制作。
天门糖塑的制作手法,较之北方等其他区域的糖人制作手法,显得更为复杂,技艺更多更精湛。其他地区的糖人多以“吹”为主,而天门糖塑则增加了“塑造”的成份,如搓、捏、团、挑、揉、按、压、擦、拨、画等。一团毫无生气的糖,经过艺人的各种手法,就变成了栩栩如生、人见人爱的艺术品。
天门糖塑从手工技法上分为两大类,即“吹”和“塑”,按行话称为“泡活”和“头子活”。也就是“吹”的糖人叫“泡活”,“塑”的糖人叫“头子活”。动、植物类一般采用“吹”。人物类一般采用“塑”。不过,天门糖塑大部分作品都是“泡活”与“头子活”的结合体,严格地说“泡活”与“头子活”不可分割;“吹”、“塑”结合的糖塑作品,既有体量,能造成气势,又有细节,“百看不腻”。
“吹”,讲究的是快而准确到位,因为糖膜是在摄氏20度以下的温度中迅速凝固,气温越低,凝固越快,要求艺人眼疾手快、气息均匀、动作熟练,不然就难以完成。人人熟悉的一头水牛,是所有“泡活”中最难吹制的,尤其要做到形神兼备,健壮有力,那就更不容易了。几十秒钟的时间将一团糖吹制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恐怕是其他艺术门类难以达到的。我们不能不敬佩天门糖塑艺人那巧夺天工的非凡绝技。
“塑”,讲究的是结构和色彩,更要求糖塑艺人除了手上功夫外,还须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和灵气。在此,我们要提到已故的天门糖塑艺人汪培林师傅。汪培林师傅是迄今为止老百姓公认的天门糖塑的一代宗师。他善于动脑筋,对艺术精益求精,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天门糖塑推向了一个更高更美的层次。他的“四大绝活”广受世人称赞。一代宗师走了,他留下的是老百姓记忆中的糖塑精品和无尽的遗憾。
天门糖塑的题材五花八门,无所不包。有名目的约有数百种之多,经常做的也有数十种。动、植物类的作品大概有几百种,常见的有“双狮戏球”、“游龙戏凤”、“龙盘狮”、“龙凤烛”、“麒麟送子”、“十样锦”、“蝴蝶戏花”、“金鱼闹菱”、“莲藕”、“老鼠拖葫芦”、“蛐蛐斗公鸡”、“鸡啄鸡”、“蚱蜢”、“龙虾”、“鹦鹉”、“桂鱼”等。人物类的作品,品种繁多,很难统计,比较受群众喜爱的作品有:“姜太公钓鱼”、“齐天大圣”、“子龙救主”、“青河桥比箭”、“赵云下山”、“张三打鸡”、“林冲夜奔”、“八仙”、“三英战吕布”、“武松打店”、“关公勒马望荆州”、“哪吒闹海”、“石迁盗鸡”、“五龙捧圣”、“慕容贞斩蛇”、“送子娘娘”、“雷打张继宝”、“安安送米”、“福禄寿三星”、“寿星骑鹿”、“老君骑牛”、“牧童骑牛”“打莲湘”、“打花鼓”等。
糖塑题材主要有三大类:忠义、吉祥、避邪。如“忠义”类的代表作《关羽夜读》,“吉祥”类的代表作《龙戏凤》,“避邪”类的代表作《除五毒》、《三怕》等。天门糖塑以吉祥类数量最多。
天门糖塑做工精致,看起来简单,其实,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是难达到如此境界的。这一吹一捏、一揉一挑之间,渗透了糖塑艺人多少心血和汗水!
渐行渐远的糖塑
糖塑艺人离不开一副担子。担子的一头是只木箱子,里面装一些杂物和前一天晚上做好的比较难做的糖人,也是座椅。担子的另一头,最上面的架子上有两排插孔,用来插糖人;中间是转盘,周围画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糖人图案,用来做游戏:只要交上一元钱,就可以转一次,转针停在什么图案上,就可以得到什么糖人;转盘下面是两个小抽屉,用来放剪刀、木梳等工具;再下面是一个大铁盒,里面装满了锯末,锯末上面就是制作糖人的原料:麦芽糖。糖塑艺人一代又一代地把担子传了下来,至今没有什么变化。
吹糖人气温不能太高,温度高了麦芽糖发软无法造型,所以农历9月至次年3月的气温才适应吹糖人,这也意味着吹糖人每年只有半年的时间可以上街。另外,吹糖人这门手艺难以掌握,再加上现在谋生的手段也多了许多,所以许多糖塑传人宁可外出打工,也没有其他人再来挑这副担子了。目前健在糖塑艺人仅5人左右,其中有人因多年不从事这门手艺,手生了,捏出的糖塑品质也不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