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10月19日讯】中国总理李克强不久前在辽宁大连召开的全球经济“达沃斯论坛”等场合,三次强调要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有信心。之前几天他还在英国大报《金融时报》发表署名文章,也做如此强调。这些举动反而令人质疑,中国领导人这么一再强调信心,到底是有信心,还是有担心?如果是担心,中国领导人在担心什么?
其实只要关注中国近年的经济发展就会发现,中国官方这样强调“信心”,恰恰反映出中南海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心。因在三方面其趋势都不令人乐观:
一是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去年(2012)中国经济增长率是7.8%,这是自1999年以来,过去12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低的。中国从三十年前经济开放,多年来增长率都在百分之十左右。中国高层强调“保八”,即增长率不能低于8%,现在则触到他们的“承诺线”,跌破其政策底线。
二是中国的外贸出口持续下滑。中国过去拉抬经济的主要策略,是靠廉价劳动力(其实是官方压低工人薪金)扩大外贸,是“出口型”国家。但近年全球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也致力于扩大出口廉价产品,跟中国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中国产品在全球的优势开始式微。
三是中国政府的扩大基本建设投资的(短期)刺激经济政策产生恶果,不仅有些是拆东墙补西墙,更有很多效果不佳,造成整体市场混乱,后遗症很大。
“走夜路吹口哨”
所以中国总理李克强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署名文章,强调中国经济多么稳定发展,失业率和通膨率“均处于合理、可控范围”等等,明显是指望降低国际上对中国经济问题的担忧。
从以往情况来看,中国领导人罕见在西方报纸上发表署名文章。无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还是新上任的国家主席习近平),以及前任总理朱镕基、温家宝等,好像都没有过。李克强对外在英国报纸发表署名文章,对内对外破例“信心喊话”等,恰恰给人感觉,中国的经济正出现变量,变到令高层领导人也要亲自出面解释、辩护的地步。这是不是属于那种“走夜路吹口哨”式的自我壮胆呢?
被称为“习李新政”的新一届中国政府上台后,不要说去年的经济增长率是过去12年来最低,今年还有进一步滑坡的迹像。例如中国今年第一季的经济增长率是7.7%,第二季是 7.5%(第三季的统计还未出来),明显都低于去年(7.8%)。
但去年的7.8%还是中国政府用人为政策“推动”出来的。去年中期,中国经济明显呈现滑坡现像,所以中国政府就采取惯用方式——大幅增加投资,以刺激经济增长,包括加大在铁路、城市轨道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但这次在大连的“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宣布,今后中国的经济模式要调整,不再靠投资刺激发展,“我们不能持续这样刺激经济,这不会产生效果,我们需要控制信贷,尝试调整朝向更平衡的增长。”如果李的誓言付诸实践,那么今年中国的经济缺乏这种短期投资的刺激,其增长率更可能低于去年。
中国人均收入排127位
中国经济出现滑坡有很多原因,除上述的外贸萎缩、投资降低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需”一直拉抬不起来。从朱镕基到温家宝 (两任总理掌权跨度15年)再到刚掌权的李克强,都强调增加“内需”,但就是不奏效。为什么中国“内需”不起来?起码有这样几个因素:
一是中国虽持续经济发展,增长数字很高,外汇存底也世界第一,还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但实际上中国民众的人均收入并不高,没有跟国家的经济增长成正比。截至去年(2012)底,在全球130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排名中,中国排第127位,倒数第四,排在伊朗、突尼斯、多米尼加、利比亚、哥伦比亚、塞浦路斯、阿尔及利亚、秘鲁、黎巴嫩等等这些国家之后。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华人有天生的生意细胞。中国人有了工作机会,多都拼命干活,不像欧洲、美国等有大批依靠福利卷的懒汉(贪占别人劳动成果)。但中国人勤奋工作,其收入却远无法跟西方相比。据今年四月联合国劳工组织对全球72个国家的统计,72国的人均月收入是1480美元,但中国只有656美元,不到世界平均值的一半,中国排在所调查的72国的第57位。
今年七月知名的瑞士银行集团(UBS)发布的《价格与收入》报告,展示了全球主要城市间居民生活质量的差别:北京居民需工作34分钟才能购得一个汉堡包,而东京居民仅需9分钟,纽约为10分钟。至于购买一公斤的面包,北京人需工作28分钟,上海需43分钟,而纽约则仅需13分钟。要买一只手机,北京居民需工作184个小时,纽约居民仅需27.5小时,北京是纽约的近7倍。
储蓄率全球冠军
中国由于人均收入仍排在世界尾端,所以缺乏消费能力。与此同时,中国又是全球人均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从2009年始,就一直全球居冠。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的个人储蓄首次冲破百万亿元大关(达100.91万亿),储蓄率高达51.4%(全球平均储蓄率是19.7%,美国是2.7%)。中国人把收入一半以上存起来,有钱也不敢花,明显的原因是,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福利保障长期不足,物价又飞速增长,人们自己采取“预防性措施”,多存点钱,增加点安全感。整体收入偏低,同时又是世界储蓄冠军,所以中国的大众消费(内需)当然就无法拉抬起来。
大众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GDP)中占有重要位置,像在美国,占GDP的70%!而在中国则占不到40%。外贸(2012年)在美国GDP中只占13.9%(与2011年持平),而在中国,则占50%以上。
八十年代,外贸在美国GDP中的比重还不到10%,所以美国主要不靠外界,仅凭内部自我消费,经济就可有规模地运转。而中国这种出口型国家,一旦外贸萎缩,内需又无法拉抬,经济就会捉襟见肘,显露出问题。
中国印钞票已超过美国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过去采取两大措施,一是大量基础建设投资,以刺激经济成长(等于给病人吃补药以显脸色红润,似乎健康);二是大量印钞票,现在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16.2万亿美元)已是美国(奥巴马政府也大量印制钞票,已达8.8万亿美元)的近两倍,成为全球货币发行量最大的国家,而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52.5%。
大量印制货币的后果,导致中国的房价等居高不降,物价却节节上升,通货膨胀率攀高。这种靠往基础建设上投资和印制货币来“刺激”经济增长,当然“好景”不会长久。目前国际上已出现对中国经济“看空唱空”的声音,认为中国经济可能出现增长过缓的问题,甚至可能“硬着陆”,而撞击出危机。
常住北京、专门研究中国经济的全球独立研究机构佳富龙洲(北京)商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经济季刊》编辑葛艺豪(ArthurKroeber)曾长期看好中国,却对明年(2014)中国经济增长持悲观看法,他最近预测,“2014年中国可达到的GDP增长水平,即使运气最好,也只是略超6%,这将是15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最弱的一年,远低于当前的预期。”
面对中国经济的可能困境,所以中国领导人出来强调“信心”。但李克强的喊话显得“外强中干”。美国的研究中国问题专家、《一中帝国大梦》作者谭若思(RossTerrill)早就断言:“列宁主义者统治的中国,根本不可能成为超过美国的超级大国。”另一位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哈佛教授梭罗(LesterThurow)则在《纽约时报》上撰文预言:“中国人的世纪或许会来临,但如果要赶上全球第一名的美国,不会在21世纪,而是在22世纪。”
这是对一百年后的预测,那是我们几辈子后的事。那时候共产党早就作古、跟列宁、斯大林们作伴去了。没有了共产党的中国,什么好事都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