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10月24日讯】银行经营依靠的是信用,商人视信用如生命,人们相信银行,来此存款,相信客户,办理贷款等业务,可如今银行忽视其信用,试想如果没有信用,银行还能存在吗?还能长期发展吗?如今关于中国银行业“霸气侧漏,不顾信用”的新闻层出不穷,不断冲击着公众舆论。
比如,湖南郴州市民老刘满心欢喜到银行支取到期存单。24年前,他办理了1000元的保值储蓄,如今到期可获得10万元本息。但工作人员扫了一眼存单就说,这项业务早被叫停,存单失效了,只能兑现6000多元。“银行怎能出尔反尔?”老刘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老刘的遭遇并非个案,湖北、河南、吉林、安徽……最近,全国多个地方接连曝出类似事件。相比之下,更加郁闷的是湖北省丹江口市民盛某。1989年9月,他在当地银行办理两张1000元积蓄,24年到期后本息共22万元。当他到银行取款时却被告知,存单已失效,只能兑现8400元。
其实,在24年前办理类似“翻百倍”储蓄业务的人很多。据了解,仅在丹江口市就有70多人。而今年正好到了兑付期,许多人珍藏多年的存单都已失效,将面临无法兑付的困境。不只“存单缩水”,还有储户存款竟然反欠银行钱。武汉一老人26年前办的存折,有75元余额。2005年起,银行每年收取12元小额账户管理费。但老人一年利息不到12元,取款时被告知还欠银行的钱。
更让人费解的是,15日,广东一老人中风无法行动,儿子代替到农信社取钱,信用社要求老人亲自来,病重的老人被拉到信用社不久,就不幸猝死。这一幕几天前也发生在西安。身患白血病和癌症的西安75岁老人徐万发被急救车送到银行,5名医护人员用担架抬着去按指印,重设密码。类似的“霸王条款”一直是投诉的热点。还有网友盘点出银行的“双重标准”:ATM机取出假钱,银行无责;网上银行被盗,储户责任。同样一个储户取款时,钱被机器吞了,被告知要等两个工作日;而机器多吐了3000元,客服立刻赶到现场处理。这种对待银行和储户利益的差别化“重视”,让许多人无法理解。
银行本属于服务行业,但个别大型银行似乎没有把自己定位为服务者。银行从储户身上获取了高额的存储利差,却没有提高服务水平,用心回馈储户。
一些银行“店大欺客”的弊病由来已久,与消费者之间因收费及服务问题的纠纷屡屡发生,捆绑销售等行为也很常见,伤害了储户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银行业不断加大自身改革,服务意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形象日益改善。为何每当一些银行与储户出现矛盾时,利益的天平往往偏向银行一方倾斜?储户权利被银行利益踩在脚下,背后暴露了备受诟病的权利不对等问题。
银行与储户之间本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具有对等权利与义务,但现在大多银行处理问题时总从自身利益出发,一手制定规则和流程,使得储户权利经常被旁落,每家银行都按流程办事,但流程银行不能包罗万象。特色情况要有应急方案。绝不能拿自己的信用开玩笑,否则这样的银行能成为百年老店吗?
不难看出,造成国有商业银行服务质量备受诟病的根源在于垄断,垄断制度确保了银行能够获得高额利润,市场份额相对固定,竞争不充分,怎会俯下身去搞好客户关系呢?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完善法制法规,加大监管力度,维护消费者利益。其次,根治银行业的傲慢病就必须切掉垄断毒瘤,破除现有垄断格局,引更多社会资本加入,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增强消费者的选择机会与博弈空间,银行业服务民生才不是一句空话。
银行要牢固树立“客户至上”的理念,放下姿态,树立良好的信用,更好地发挥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大众的金融作用。银行与企业、个人之间,就是商业行为,就应该按合同或者约定办理,否则这样的银行将被淘汰。有信用,就有银行,无信用,无银行,信用等级高,就能得到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