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12月13日讯】虽然不是现在进行时,但这是真的,或早或晚都会发生。它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一种必然结果,并非所谓的改革代价与成本,而是一种机制安排。中国的银行需要学会“告别”体制优势。
(网络图片)
也许,银行的倒闭已悄然提上决策层的议事日程。其画外音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不管怎样,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之经济改革的深化,一些存款性中小银行将被淘汰出局并非没有可能。
“未来要让市场说话、让资本说话,如果商业银行最后资不抵债,就会退出。”中国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近日在一次论坛上表示,银监会正酝酿加快推出银行破产条例。
这大概是在给银行发出信号——监管层开始有计划的允许银行倒闭;当然也是有意识地警示储户——银行的倒闭迟早都会发生,因为政府下决心要深化改革与完善治理金融系统;而这也是金融市场化过程中必经的阵痛。只是,存款人未来需要自主考虑清楚,在金融机构的存款是否超过赔付限额,要不要分散储蓄?
可是,说倒就能倒吗?即使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绝大多数存款人的利益得以保障。但其难点与要点在于,如何平衡金融体系的稳定与防范道德风险之间的关系。此外是民众情绪,老百姓很难接受他们最为信赖的银行也会倒闭——这是否会引发存款搬家,甚至挤兑等不稳定情况的发生?再者是地方政府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干预,包括地方政府对本地金融机构的持股等现实原因,会导致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难以界定,那“板子”到底该打在谁的身上?
再说了,这是一个将来时。正如阎庆民所言,中国的银行业有体制优势,因此,中国的银行不会倒闭——大小银行都不能倒闭。更甚者,鉴于中国的产权体系、所有权构成、政府信用作担保等因素,形成了中国银行业的体制优势。
但问题是,不只一次发出的信号佐证“中国银行业的体制优势”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被打破。
就在今年11月2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方星海在《财经》年会上曾希望各个方面,包括人民银行在内,对金融风险做好一些处置的预案。他以个人名义称“也许明年某个时候,一两家中小型银行发生倒闭的可能性很大。”
现实很残酷。方星海对金融风险的顾虑之一是“流动性风险”。在其看来,中国相当一批中小金融机构,约八成资金源于理财、银行间市场借款和同业存款,仅两成来自于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存款。而中小银行的资产往往在配置周期较长的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方面。由此,难保一些小型金融机构可能因为流动性风险面临挤提、倒闭的状况。
不言而喻,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金融体系难以调和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凸显,金融内在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功能长期被忽视。扩大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已成为深化改革的方向,而退出机制亦是金融市场化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至少,逻辑上,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有进也应有出。三中全会《决定》扩大金融业对内外开放,国家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与之对应,建立退出机制也是金融信用体系完善的一个象征。在未来《破产法》出来后,试验性倒闭几家银行无疑亦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经步骤。
一旦中国的银行出现倒闭,加之其他相关事件的推动,可以预见的状况是:存款人行为将发生变化,他们更愿意去管理质量好的银行,在哪里存款,买什么理财产品,更多看背后金融机构的信用。由此,银行业的洗牌在所难免,中国银行业格局亦将随之改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经济观察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