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4年01月03日讯】2014年的新年,我是在瑞士度过的。迎新的晚上,我们一家人早早就入睡了。毕竟是“身在异乡为异客”,到了年节,格外思乡,也显得百无聊赖。
没想到,睡到半夜,一家人都被那串串鞭炮声吵醒了。朦胧中,我以为回到了故乡,仔细一想,这唱得是哪一出啊,我这是在瑞士呀,怎么他们也有过年放鞭炮的习俗?
我披着衣服趴在窗台上向外望去,只见鞭炮的弧光把轻纱似的夜雾晕染得斑驳陆离,一会儿桃红,一会儿柳绿,一会儿燕紫,一会儿菊黄……五彩缤纷的烟花,可着劲儿在空中绽放;再看那爆竹,钻天猴,满天星,一串雷,响声此起彼伏,把原本寂静的城市夜晚,搅活成欢乐的海洋。 再细听,那里面还夹杂着人们相互的问候,那是互相的祝福,彼此的暖心。
这是瑞士吗,我不敢相信,节日放鞭炮,应该是中国人的专利,西方人怎么也学会了?照瑞士追求的环境高质量,是不会让子民奢侈地享受这种生活,因为毕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但瑞士人有着化不开的人文情结, 也许政府想的是,就让大夥儿乐活一夜吧,一年就这么一回。至于快活后的鞭炮垃圾,相信大夥儿凭着多年养成的习惯,谁都不甘于让其污染自己的眼睛。 揣摩,一个东方人对西方人的心理揣摩。
天亮后,我利用散步的机会,在周边几个小区转了转,惊奇地发现,基本上没有见到放鞭炮的痕迹,偶尔能见到落在草坪里的钻天猴残留物,这当然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人来清理的。这要在中国,鞭炮的碎屑不在小区铺上厚厚一层就对不起你了。
瑞士的政府对子民的人文关怀彰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不妨试举几例。在这里,无论你行走在街道上,还是攀缘在山坡上,只要渴了,总能在附近找到可供饮水的设施。那日夜不息的饮水笼头,遍布在社区的每个角落,将嘴对上细 细的水柱,就可以吸到甘冽甜润的清泉。瑞士人有着唯美的嗜好,他们将一个个饮水笼头,做成了一尊尊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或铜雕的“儿童戏水”,或木雕的古怪老人提壶灌顶,或石雕的莲花吐水……
在瑞士乘公共汽车,用不着互相让座,车辆的设计流量准确合理,每班车都有足够的座位保证需要。公共汽车在站点都是紧靠道边停稳,车子是能通过自身的放气或充气自动起落的,只要有腿脚不灵便的老人或婴儿车,司机在停车后,立马放气,让车子下落至与道牙子齐平,待乘客都上了车,再充气让车子升起,缓缓前行。见到有摇着轮椅的残疾人上下车,司机都是起身去掀开车门里的一块活板,搭成斜面,供轮椅上下。
长期的记者生涯,让我养成了观察细节的习惯,有些细节,令我叹为观止。比如,公共汽车的报站板就别具一格,那镶钳在车室顶端的几块电子报站板,是根据乘客的视力所及设计的,能提前预报五个站,并详细注明了每个站点都有哪几路车可乘,加上播放的舒缓悦耳的女中音报站,你就不用担心下错了地方。
在有轨电车停车点上我发现,电子板上显示着路经的所有班车号及到达本站点的时间,车辆进站点几乎一分不差按点到达,试着观察了几次,屡试不爽。
写到此,我只有羡慕的份了。我在想,人民和政府应该说是“鱼水之和”,而绝对不应当是“猫鼠相克”,如果两相对立了,就说明国家机器有毛病了。国家知道有人民,人民才会知道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