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4年01月27日讯】今年又是一个甲午年。因为钓鱼岛问题所引发的中日关系紧张,引发人们对上上个甲午年的联想。
甲午海战之前,大清帝国中兴的洋务运动已经开始二、三十年,亚洲最强大的舰队北洋舰队已经从无到有,达到鼎盛,大清帝国的经济建设,也已经达到一个历史最好水平。可以说,当时大清帝国的状态,非常类属于经历过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的当下中国。而最类似的则是,大清帝国经济上去了,政治制度却依旧抱残守缺沿袭旧制,非常腐败,一般民众并没有得到洋务运动的好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因为朝鲜问题,中日之间爆发甲午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大清帝国全线溃败,最后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苟延残喘十六年,帝国灰飞烟灭。
甲午战争是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双重的,既是大清帝国国内政治的转折点,又是中日关系的转折点,从此,大清帝国进入溃败的快车道,大清帝国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之后的灭亡倒计时,从此刻开始。中日之间沿袭了千百年的师徒关系彻底逆转,从此,日本一直走在中国的前面,显示出一种经济、文化、制度的优越感,并且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另一场全面战争。即使抗战之后数十年,成为战胜国的中国也依然跟在日本后面;即使现在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心理上,中国人从1894年开始,也再也没有战胜过日本人,从媚日、恐日到仇日一路走来,日本已经成为中国的心肌梗,随时让中国有倒地不起的危险。
检讨、反思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人将其归纳为列强的坚船利炮,技不如人,可是,甲午海战中,从军事装备和国家实力上,日本是绝对的弱者。当这一幕蛇吞象的历史剧上演的时候,检讨大清帝国失败的原因,如果不从国家制度层面进行溯源,则所有理由都是辩解和开脱。曾经某位大人物总结历史教训时说,落后就要挨打。而甲午战争的结果活生生地告诉我们的教训则是,落后未必挨打,制度落后一定会被打的头破血流,如果认识不到、意识不到这一点,任何对于甲午战争的反思,都是南辕北辙,不得要领。
当下,中日关系因为钓鱼岛问题以及中国国内的舆论导向,已经开始一种危险的冷战状态,擦枪走火的可能随时存在。即使中国官方如何鼓吹其制度自信,但是,大清帝国的两个硬伤和软肋(极度腐败的政治和严重的社会矛盾冲突),当下中国依旧存在。
历史总有惊人相似的一幕,可以预见,若中日之间真的在这个甲午年发生冲突,甲午战争发生的那一幕,还会在这个甲午年重新上演,解放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将会成为一个笑话。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如果意识到这一点而又不采取脱胎换骨的方式进行制度改革,那么,中日不战则已,若战,亡党亡国的倒计时,必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