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各类建筑物前,如宫殿、衙署、陵墓、寺庙、园林、桥梁等等,总会左右各摆放一对石雕的狮子。在古籍也有记载,如清朝朱像贤《闻见偶录》:“今宫殿衙署门外左右,所峙石兽,卷发巨眼,张吻施爪,俗称为石狮子。”
那么,为什么古代建筑前常摆放一对石狮子呢?
狮子,体壮威猛,毛呈棕黄色,雄狮颈部有长毛,吼声洪大,产于非洲和亚洲西部。捕食斑马、长颈鹿、羚羊等大型动物,有“兽王”之称。狮子的原产地并非在中国,怎么会出现在中国呢?
据文献记载,狮子之所以进入中国,源于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中国和西域各国的往来。如《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载∶“章帝章和元年,(安息国)遣使献师(狮)子、符拔。符拔形似麟而无角。”意思是说,东汉章帝章和元年,安息国派遣使者送来狮子和符拔(一种形状像麟而无角的动物)。
随着佛教东传中国,狮子逐渐取代了兽中之王——老虎的地位。在宋僧道原所撰《传灯录》上载∶“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曰∶‘天上天下,惟我独尊’。”后来,“狮子吼”被用来比喻佛陀说法时发出的声音很大,具有震慑一切外道邪说的神威。而狮子在佛教中地位也更加重要,被佛教徒视为吉祥庄严的神兽。
由于人们对狮子的推崇,狮子在人们心目中是尊贵而威严的瑞兽,因此很快就成为中国雕刻艺术的题材。于是,汉唐时期的帝王陵墓、豪门贵族坟园,开始有了石狮子的踪影。此时,石狮子的使用并不普及,只出现在陵寝坟宅之前,经常与石马、石羊等石像一起摆放,目地是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唐宋以后,石狮子被民间广泛的使用,大门前置放石狮子就像在门上贴门神一样,都是用来作为守护门户,驱除邪灵鬼怪,既美观又寓有纳福招祥瑞之意。每个朝代石狮的造型不一,但到清朝时,石狮的雕刻基本上就定型了。汉唐时石狮子造型强悍威猛,元朝时体瘦而雄壮有力,明清则较为温驯。
不同时代石狮子的雕刻呈现不同的特点,也显示出不同的地方特色。因此,石狮子还有南狮北狮之分。北狮雕塑朴实,外观较雄猛威严;南狮雕饰繁多,外观较活泼有趣。
古人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之分,讲究阴阳协调,所以石狮子的摆放也有一定规矩。通常是一雄一雌,双双对对,左雄右雌,符合男左女右的阴阳学说。石狮子在民间有辟邪作用,一般用来守门。往往摆放在大门左侧的雄狮,通常雕塑造型是足下踏一绣球,象征权力无限;右侧雌狮则是足下依偎着一幼狮,象征子孙绵延。
古人历来把石狮子视为吉祥的象征,除了用来镇宅辟邪,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是经常使用的一种艺术装饰品。如北京卢沟桥雕有四百多个石狮子,这些石狮大小各异,有雄有雌,姿态各殊,生动灵活,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