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院校授课场景
中国留学生出国后,常会遭遇“水土不服”。半年前,美国媒体甚至出示一组数据称,25%的中国留学生辍学常青藤,引起社会哗然。中国留学生出国后到底会遭遇哪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准留学生们该如何应对呢?日前,记者专访了哈佛商学院MBA毕业生Calvin,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发现,有的常春藤名校的中国留学生最终会走向辍学的道路,主要原因有三:无法适应海外互动式教学的课堂学习;难以融入当地文化导致的社交障碍;常春藤学校本身“严进更严出”的招生培养模式。
“发言不必做到最全面,一两句抛砖引玉的话能引发大家的思考就好”
Calvin说,他和许多中国学生一样,从小也是经历中考、高考,在比拼分数的竞争考核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对于考试颇有心得并游刃有余。但是,刚进入哈佛,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商学院中,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他也曾经感到不适应。
“举个例子,在国内学校的课堂中,常常是老师讲解理论知识和习题,学生记笔记,以单向授课为主,每学期期末的考试是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但国外则截然不同,教师采取的是引导式的互动教学法,通过让学生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哈佛的成绩考核体系中,课堂参与与期末考试或论文各占50%的成绩。我发现,当老师组织大家讨论时,那些在欧美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一个个都踊跃发言,而我,刚开始时却总是插不上话。”
Calvin事实上并不是不愿意回答,但很多时候,他总是想着更好地组织思路,等思考成熟后再发言,本想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却往往因此错失课堂参与的机会。直到有一天,导师的话点醒了他,“其实你的发言不必做到最全面或最有深度,有时候,你的一两句话,可能也会抛砖引玉,引发大家思考。”Calvin说,确实,仔细想来,那些美国学生说的难道就是真知灼见吗?那些想法有时非常天马行空,但他们敢说、愿意分享,这恰恰是西方课堂表现考核中,最为看重的一点。
“在常青藤名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和课堂”
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喜欢“抱团”,华人通常都呆在华人圈,这一现象的背后,除了语言障碍——很多优秀学生听得懂教授上课的内容,却听不懂日常生活中的俚语,更多的是文化差异。
“初入哈佛校园,我和美国同学交流时,常常找不到共同的话题,比如他们讨论的橄榄球、棒球明星,或是音乐、美食等日常话题,对我来说都很陌生,所以,在一场谈话中,我常扮演着‘局外人’的角色。但我告诉自己,必须融入当地文化!与华人在一起,说着熟悉的普通话,永远都无法获得进步。于是,第一学期时,我就参加了亚洲商业俱乐部、市场营销俱乐部、摄影俱乐部以及哈佛校刊的编写小组等学生组织,通过这些课外活动,我和当地学生有了共同的语言,极大程度地融入了当地文化,也扩大了自己的社交圈。”
Calvin强调,很多中国学生不喜欢、不擅长社交,到了国外,依然采取“闭门造车”的学习方式,下了课就泡图书馆,不参与社团活动,久而久之,就会变得社交圈狭隘,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事实上,在常青藤名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和课堂,我们强调的是综合能力的发展,通过各类活动,培养软实力。埋头死读书在哈佛是没法生存的。”
Calvin建议,为了在激烈和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中国学生必须早作准备,这些准备不仅局限于留学前的推荐信、个人陈述、托福雅思英语考试等,更重要的是提前适应海外课堂,熟悉当地文化,防止“水土不服”。出国留学,材料申请只是第一步,入学后,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为了在海外高校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沟通能力、演讲能力、批判性思维等必备素质必须从小培养。
来源:腾讯教育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