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古人来说,“仙丹”是世界上最让人着迷而又难以捉摸的神奇东西。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战国,以研究包括“仙丹”在内的种种玄妙之术为主业的“方士”便已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而随着秦始皇、汉武帝等为代表的君王、贵族趋之若鹜,“炼丹术”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一道蔚为奇观的风景线。
今天的人们对“仙丹”早就不以为然,但千百年来的炼丹家们不仅吸取了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的丰富经验,而且在不懈地炼制“仙丹”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关于物质转化的知识,成为现代化学的先驱。此外,他们遍访名山搜集和调配“灵药”的实践,也为世界古代医学的宝库,增添了许多极为珍贵的资料。而葛洪,便是这类早期化学家和医学家的杰出代表。
明•尤求《葛洪移居图》
英国人眼中的中国古代“最伟大博物学家”
英国剑桥大学学者,以《中国科学技术史》闻名的李约瑟称葛洪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炼金术士”,指出葛洪在化学方面的才能是出类拔萃的。他留下一本奇妙的著作《抱朴子》,从中不难发现,早在1700年前,中国人对于各类“化学反应”已经进行了相当深刻的研究,并且熟悉了不少无机物质的组成。
在《抱朴子》中,可以找到这样的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砂,也就是硫化汞,加热后分解分离出汞(水银),而汞与硫磺化合,调节温度使之结晶,便成为赤红色,重新变回“丹砂”。关于硫化汞这种奇特的特征,中国人早在公元前就有所了解,而葛洪则是最早详细记录下这一化学反应的人。
又如“铅性自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以为铅”,指铅可以化合成为碱式碳酸铅,进一步变化成为赤色的“铅丹”,也就是四氧化三铅。四氧化三铅又可以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重新“变”为纯铅。还有如“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指的是硫酸铜溶液和铁发生的置换反应,“取雌黄、雄黄,烧下,其中铜铸以为器复之……百日此器皆生赤乳,长数分”,是对这种矿物的升华所作的实验。
广州地方志专家陈泽泓等研究者指出,中国古代化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硫化高锡的发现,“葛洪用硫黄、丹砂和锡等多种矿物质进行复杂的炼制,制成了金光灿灿的硫化高锡片状结晶”。
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葛洪的化学实验条件无法与尖端实验室相比,但他对实验设计的巧思,探究物质转化的执著,以及发现和应用的重要化学原理和方法,在我国以至世界古代化学史上都占有相当地位。
罗浮山留下中国早期药物学论著
“炼丹术”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在医学方面。李约瑟认为,“整个医药化学源于中国”。而葛洪,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位列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医学家之一。而他最有代表性的一些发现,多是在广东做出。陈泽泓等指出,“葛洪在罗浮山的十三年,是他一生中最有成就的十三年”。
24岁的时候,葛洪在中国的精英圈子和知识界中已经很有名气了。出于对可能到来的“乱世”的预期,他第一次南下岭南,并在这里得到了广州刺史嵇含的款待和任用。和当时许多贵族士大夫一样,嵇含也是“神仙”之术的爱好者,又是一位伟大的植物学家,所著的《南方草木状》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古代植物学和动植物分布等的重要著作。几年后嵇含不幸遇害,葛洪随即返回家乡。他第二次来岭南,是在又一个24年之后。在另一位广州刺史邓岳的支持下,他飘然入罗浮山,潜心炼丹。
葛洪研究中草药的遗迹在罗浮山保留不少,如观源洞的药院,传说是他洗药小憩之所,还有洗药池、药槽、药臼等据说和他有关的遗存,甚至罗浮山一带的红翠鸟,也有别名为“捣药禽”。他在《抱朴子》的《仙药篇》中,记载了众多中草药的别名、生长环境、特征、性能和用法等,使之成为一份中国早期的药物学论著。他还整理民间验方、秘方,写成一本便携式小册子《肘后备急方》,大受欢迎。在这本书中他强调药物不在贵而在疗效,在很好地治病救人的同时还要让穷苦人也能用得起,堪称公众医疗服务的典范。
医学研究具有开创性 沙虱病、狂犬病、天花、结核病等研究在当时都具有世界领先地位
葛洪在罗浮山所作的很多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例如他在《肘后方》中记载了一种恙虫病——沙虱病的传播媒介,指出其来自水中的沙虱。这种病曾广泛流行于东南亚一带、包括我国的台湾省和东南沿海各省。到20世纪20年代,医学界才逐渐发现了恙虫病的病原是一种比细菌小得多的“立克次氏体”,并弄清了携带病原的小红蜘蛛的生活史。而葛洪在没有现代观测和分离设备的情况下,就对其进行了符合今日临床结论的研究,殊为不易。
又如对狂犬病的治疗,他指出可以以疯狗的脑髓敷贴在创口上治疗,狂犬脑中含有抗狂犬病物质,在19世纪得到法国医学化学家巴斯德的证明。此外,他对天花症状、结核病以及脚气病等的记载,都是医学文献中最早的记录。小小的《肘后备急方》的科学价值,堪比当代最重要的大部头医学著作。而且葛洪对于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染性有着深入的观察和建议,也是传染病学早期的研究者之一。
在历史上有那么一些人,在各个领域中都能做出杰出的成就,即所谓的“通才”或“大师”,葛洪就是这样的人。他极富文采,写了《神仙传》,还托名他人撰写了《西京杂记》。这些著作文笔简练清雅,内容浪漫不羁,历来为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