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的“形象医学”
在敦煌壁画中,有大量以人们生活为背景的经变画,反映出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喜、怒、忧、恐等情志因素的变化,以及所产生的生、老、病、死的生命运动现象,形象生动,蕴含丰富。
敦煌壁画中的“形象医学”,有近百幅之多,其中30幅已被选入《敦煌中医药学全书》。这些壁画以治病救人、揩齿刷牙、剃头洗浴、气功健身、洒扫庭院、拦护水井、煮沸牛奶等社会医疗卫生的形象画面,再现了古丝绸之路千百年前的民俗生活片断。它与大量的医药文献共同构成了敦煌中医药学的两个基本骨架,从理论到形象,从经文到壁画显示了敦煌中医药学的独特风貌和内涵。
绘于北周296窟北顶东端的《福田经变》壁画,描绘了“广施医药”这一生动场面:两个病人家属搀扶着一个半躺的病人,医生在一旁凝神静气为病人诊脉,医生身后有一个人正在紧张地用药臼捣制中药。这可能告诉人们,病人病情较急较重,需边诊断边制药,迅速治疗使其早日康复,这是一份难得的诊病施药的“形象医学”史料。此外,隋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建造的302石窟,窟顶人字披西坡下端的《福田经变》中,也有治病施药的形象记载。这一《福田经变》画分为两组,上组画一个病人裸体卧席上,病人家属在两旁各握其左右手,医生正对着病人进行诊断治疗;下组画为一个羸弱裸体病人,由家里人扶着坐起,前面有一个医生正在忙着调剂药物,而病人身后站立着一个执药的少女,服侍病人口服药物。
如果说前一《福田经变》画是描绘医生治疗外伤疾病,或使用外用药物(这与敦煌遗书古医方中大量运用外治法相一致)的话,那后一《福田经变》画则是以口服药治疗内科疾病为表现形式的壁画。这些生活细节的生动描绘,形象地记录了当时敦煌和古丝绸之路的医疗卫生等社会生活情况,是十分可贵的。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有了“晨起漱口”的习惯。大约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原始的柳枝牙刷,人们用制成扫帚状的柳枝牙刷蘸食盐刷牙,因而有“杨柳枝漱齿”之说。敦煌经变画中不少画面形象地记录了这一民间洁齿习俗。如盛唐时开凿的159窟南壁《弥勒经变》“剃度图”中,一个光着上身、脖子上围着围巾的胖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拿着漱口杯,杯内放有柳枝牙刷,右手二指则向口里洒盐,旁边还站立着一位侍者。
从大量经变画中,我们不但能看到许多反映个人卫生的壁画,而且能看到为数不少的反映环境卫生的壁画。此外,敦煌经变画中还有一些练武功、练气功等强身健体的画面。通过这些经变画,我们可以从不同侧面了解古代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对社会医疗卫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