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常用拆字法来判断人事因果,预言吉凶祸福。另外,拆字还被广泛用于作诗、填词、撰联,或用于隐语、制谜、酒令等。
汉字鼻祖仓颉造的字,不论是象形、会意或形声等,无不有所依据,每一个汉字里面都蕴藏着天机。象形的汉字,一个字往往可以拆成几个字,而每个拆解后的字,也有其不同内涵。古人常常用这种拆字法来判断人事因果,预言吉凶祸福。另外,拆字还被广泛用于作诗、填词、撰联,或用于隐语、制谜、酒令等。
拆字趣闻拆字源于何时,已不可考。据传始于周代,盛于唐、宋,在这方面,明、清也是人才辈出。而唐宋年间的几位代表性人物如袁天罡、谢石、李淳风及邵康节(邵雍)等都是个中翘楚。
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拆字的趣闻。据说,清朝的乾隆皇帝很喜欢对联,常找人对句。一天,乾隆微服私访,与张玉书在酒楼上饮酒。席间,他乘着酒兴指著一姓倪的歌 姬出了上联:“妙人儿倪氏少女”,要张玉书接对。这上联中“妙”拆开是“少”、“女”,而“倪”字拆开是“人”、“儿”,这是一幅拆字联,张玉书一时苦思无对。歌姬在一旁随口答道:“大言者诸葛一人”,其中“一”、“人”是“大”、而“言”、“者”组成“诸”字,下联也同样使用拆字,且对仗工整。
干隆大为赞赏,命张玉书赐酒三杯。不巧,酒已喝完,倾壶只滴出几滴。歌姬见此,笑着对乾隆说:“‘氷凉酒,一点二点三点’,下联请先生赐教”。上联既暗含前三个字的偏旁,又冠以数字,窘得乾隆面红耳赤。幸好此时楼下走过一个卖花人,张玉书灵机一动,代言道:“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才算为乾隆解了围。
这两幅拆字联都对的非常巧妙。前一幅,上联前半部是“妙人儿”,下半部“倪氏少女”把上半部中“人”、“儿”合成“倪”,同时把上半部中“妙”拆成“少”、 “女”。下联结构相同:下半部“诸葛一人”把上半部中的“言”、“者”组成“诸”,而将“大”拆成“一”、“人”。且两句不只拆、组字,而且各有内容。上联是说姓“倪”的少女很曼妙、美丽,下联大概是指三国时期那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的诸葛孔明先生了。
第二幅对联中,歌姬利用了字的左右结构,而下联张玉书则运用了字的上下结构。“丁”是“一”字头与“百”的字头相同,“香”头中含有“千”,“花”是“艹”字头,与“万”字头相同。且“点”是水的量词,“头”是花的量词。这幅对联中包含了拆字、数字、量词等,且对仗非常工整。
拆字测字拆字,又称“测字”、“破字”、“相字”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推测吉凶的方式。其方法是先让析疑者随手写一字,测字者根据该字组成或间架结构来答疑。
谢石(1120-1125),字润夫,四川成都人,北宋宣和间至汴京以相字算命为生,曾享誉京城,名噪一时。
据《字触》载,有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妻子怀了孕,过了产期也没有生下来,便想找谢石测一下何时生产。这个人拿着写好的“也”字让谢石看。谢石看了看说,这个字恐怕不是你写的,而是你夫人写的。此人吃了一惊,问谢石何以知之。谢石说:“之乎者也的‘也’是个助词,所以是‘贤内助’所写。”那人让谢石再看,谢石说你现在想换一个官职做,但是换不成。此人又问为何。谢石解释说,“也”字填水为“池”,填马为“驰”,你要运动一个官职,但是池里没有水,陆地没有马, 所以你就动不了。接着谢石又说这个人家里近亲都已过世,财物也散尽了,因为“也”是“他”去掉“人”,“地”字去掉“土”,所以家里既没有地也没有人了。
该人听后深感奇准,连连称是,但说道,“先生说的都对,但是这不是我来求问的事情。我想问的是夫人怀孕长时间没有动静,想求问什么时候可以生产。”谢石说:“也字中有十字,并两旁竖下,下划为十三也,可见尊夫人怀孕已十三月矣;也字若添虫旁,则为虵(蛇)形,尊夫人今怀妊过月未生,非人型也,乃虫也,谢石有薄术,用药可下之以检验,无苦疼也。”
《字触》又载:“朝宦异其说,遂请之家,以其药投之,果见有数百小虫下之,不知其何故,人皆惊异之。”意思是说,这位夫人怀孕13个月还没生,是因为她怀的不是人,是“虵”(虫旁加也,是蛇),我有打虫的药,吃下就好,没有痛苦。那官员便将谢石带回家,夫人服了药后,果然有数百只小虫子被打下来,不知是为什么,所有在场的人都很惊讶。
传说宋朝,南宋高宗(赵构)有一天心血来潮,微服出游,很巧,在乡间和谢石不期而遇。在古代,平民能见到皇上的,恐怕万里不挑一。当然他绝对认不出他就是皇帝。但是宋高宗却听说过谢石之名。
高宗用杖在土地上划个“一”字,说:“请先生判断一下敝人的身分。”
谢石说:“土上加一横为‘王’”。因为“一”是用杖划在泥“土”上的。
高宗惊服不已,于是再写一个“问”字。
谢石说:“左看是‘君’字,右看也是‘君’字。”(“门”部左、右单独分开看,与“君”的上半部很类似。倘若都共用这个“口”,就成了两个“君”字。)
高宗不但敬佩,而且惊讶极了。于是高宗又写了一个“春”字。
谢石望着“春”字静默了半天,喟叹不已,说:“春日虽好,可惜‘秦’头太重,压‘日’无光。”(春字的上半部与秦字的上半部相同。而皇帝应如“旭日”般辉煌才对,如今却被“秦”压得黯淡无光。这是暗示奸相秦桧专权之事)。高宗听了,为他的明察秋毫而动容,心情激动不安……
这事后来被秦桧听说,就暗里给谢石罗织罪名,最后将其判贬罚岭南充军。谢石由一名兵卒押解,在途中,遇到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招牌,上面写着“相字”,依山而立。谢石便在地上写了自己的姓“谢”字令测。那人说:“先生乃术士也!”谢曰:“何以见之?”那人曰:“谢字者,乃寸言之中立身者也!”(“谢”这个字,左边是“言”,右边是“寸”,中间是“身”,所以说是立“身”在“寸”、“言”之间。“立身”有“以……为生”的意思。)
谢石遂又写自己的名“石”字令解。那人道:“此非好兆也!石边立有一卒,乃碎也!”遂问旁边的兵卒贵姓?兵卒答曰:“贸姓皮”。只见那个人惨然地对谢石说:“石逢皮乃一破字,子此昆将不返矣!”(意思是:你此去凶多吉少,不会回来了。)谢石说:“在下也略通术数,此乃定数,固难逃也!请写一字,看吾断子之行藏如何?”(意思是:可否请您赐一字,让我看看您是什么人?)那人说:“吾已在此,即是字,何需再写?!”(意思是:我在这里站着就是一个字,怎么还需要写呢?)谢石听了,心里一震,遂道:“人立山旁乃仙字,子其仙乎?”(意思是:“人”字旁加一个“山”就是“仙”字,您是仙人吗?)只见那人对他笑而不答, 转身便没了踪影。后来谢石果然一直未被赦免,死在了岭南。
拆字对联拆字还被文人雅士广泛用于作诗、填词、撰联,或用于隐语、制谜、酒令等。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录有一首拆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千里重意若,永言咏黄鹤,士心志未已。”每一句中都含有拆字,构思奇特新颖:
“日”、“月”成“明”;“山”、“风”是“岚”;“石”、“皮”为“破”;“古”、“木”成“枯”;“可”、“人”是“何”;“千”、“里”为“重”;“永”、“言”成“咏”;“士”、“心”乃“志”。
朝人蒋焘,少时即能诗善对。一天,家中来了客人。此时窗外正下著小雨,客人想考考他,便出联云:“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冻”字拆开是“东两点”,“洒”字拆开是“西三点”,对起来有一定难度。
这时,只见蒋焘从屋里抱出个大西瓜,切成两半,其中一半切了七刀,另一半切了八刀,对客人说:“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客人赞不绝口。“切”字拆开正好是“七”、“刀”,而“分”字拆开是“八”、“刀”。
拆字童谣谶谣(中国古代政治预言)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在史籍记载和民间流传中,都显得神秘玄妙,似有灵验,历朝虽久禁而不衰。
据 《后汉书》记载,汉献帝元年初,长安有童谣说:“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乍一听难解其意。“千里草”实为“董”,“十日卜”为“卓”,这首童谣是讲董卓的。而无论是“千里草”还是“十日卜”都是自下而上解字,而不同于通常的自上而下解的,暗示董卓将自下摩上,以臣陵君。“青青”指爆发,暗指董卓暴盛当权,却又迅速败亡,落得“不得生”的结局。
董卓因为飞扬跋扈引起诸侯讨伐,最后被他的养子吕布所杀。
泰山顶上的“虫二”刻石。
杭州西湖湖心亭有一石碑,上边刻有乾隆皇帝手书之“虫二”。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夜游湖心亭,被美景吸引,便题下了“虫二”二字,寓意“风月无边”。(将“风、月”二字的边框去掉,就剩“虫二”。)
泰山也有一“虫二”石刻,这块刻石在泰山万仙楼北侧盘路之西,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才子刘廷桂题镌的,是泰山七十二景之一。相传,当年刘廷桂邀杭州友人登泰山至此,看到眼前景色蔚然深秀,一切景物都在云盘雾绕之中,灵机一动,当即挥毫写下了“虫二”二字。朋友问何意?他说,这里虽无无边风月之亭,但的确风月无边啊。
“虫二”两字本无意,但被文人雅士演绎得如此意蕴丰厚,从中,华夏文字文化之博大精深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