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饮食观
将动植物各部分加以平衡食用的“一物全食”、“以类补类”理念,是庄淑旂博士研究医学多年来一再呼吁的理念,这不仅是对生物的崇敬,更能提供均衡的营养,以预防疾病入侵。
而“医食同源”、“疾病与饮食互为因果”,更是历久弥新的关键理论,
依照体质与体型来规划饮食,就是带领自己走向健康的第一步。
一物全食的价值
记得在日本居留的期间,我到菜市场买鸡肫(鸡的胃)时,发现本来应该附着鸡肫内侧的鸡内金不见了,老板说:“鸡内金已经被处理掉了。”
我想一定是有人收集鸡内金去当药物吧?
“不,都丢弃了,那看起来不雅观,所以在出售前都要处理掉。”
老板的解释令我无言以对。其实,我来买鸡肫就是为了要那层鸡内金作研究之用呢。
在早期,鸡都是放养的,任其在草地上游走,即使吃了碎铁,也能消化成泥状排出,这就是全靠鸡胃内那层鸡内金的作用。
在台湾,一个黄色的鸡肫膜,能以等同于一只鸡的价格卖出,因为它在民间被广为利用于治疗腹胀。当然,那也是指农耕时代,现代有大量的饲料鸡,要收集鸡肫膜已不再稀奇,可能集中在笼里吃着人工饲料的鸡只,大概也已经失去了胃的本能吧。
猪的肾脏亦是如此,在日本能卖出去的为数不多,这是因为它有腥臊味,难以食用。经我调查的结果,原来是处理的方法不当。在日本,屠宰猪只时,是把肾脏和肉一起冷冻,这个我们称之为“腰子”的猪肾脏,若不立即处理,尿的成分一旦渗入组织,臭味就再也无法消除。
台湾人则在屠宰当下,就立即将内脏取出,用水冲洗干净,再另外单独保存,就不会残余腥臭味。由于饮食文化的差异,日本人缺乏处理内脏的基础知识,而丢弃了珍贵的内脏;我在日本生活了数十年,观察日本人的食肉文化,他们只吃“肉”的部分,其余脚、头、耳、尾、内脏,则多数不上餐桌。
只食用“肉”,等于是摄取到动物的蛋白质和不良的脂肪而已,没有活用到其余对身体有益的部分,算是“暴殄天物”。长久之后,所摄取的营养会有所偏颇,因而造成肠内不良菌增多、多余脂肪代谢不顺、内脏机能受损,积郁的废气便停滞在体内,影响气的正常循环。
在生物界的食物链中,我们人类必须吃其他的生物来维持生命,既然如此,我们除了要感谢动植物提供生命外,对于的动植物,更是一分一毫都不能浪费,这是我早在二十年前就大力提倡的“一物全食”观念。全食主义不仅是对生物的崇敬,更是我们追求健康的要素。
食材不浪费,健康更均衡
在台湾人的饮食传统中,只要哪个内脏衰弱,烹煮、食用家畜或其他动物的同一器官,就可以作为补强,这叫做“以类补类”,于是各种动物的内脏都成了昂贵的补品。由于早期在台湾民间,认为牛只一生帮忙耕种农田,不忍食之,于是主要的营养来源,都集中于猪肉,猪肝、猪肚、猪肠、猪肺、猪血、猪心、猪耳朵、猪骨头……等等,再佐以中药或搭配得宜的蔬果,样样都是发挥养生功用与疗效的珍馐。甚至是猪尾巴,不但能驱霉气,还能治疗“腮腺炎”呢!
又例如家中长辈做寿,子孙们一定准备猪脚作为最好的礼物,因为一头猪只有四只脚,不但很珍贵,猪脚所含有的丰富动物胶质,也是老年人不可或缺的营养。
相同的,日本人不吃鸡脚,台湾人却可以把鸡脚煮烂,萃取其中特殊的成分与胶质,做成补品出售。我的母亲在中年过后,双脚与腰部逐渐衰弱,因为钙质的流失,引发姿势不良,那时我经常用鸡爪做成菜肴佐餐,让老人家不知不觉以食疗活络了退化的骨骼与关节。
猪肝和腰子都是台湾饮食传统中很重要的补品。
一只猪只有一副腰子,在早年是很不容易买到的。怀孕的妇女要尽早去猪肉摊吩咐,甚至用妇产科医师的证明到屠户登记,生产时才能优先买到腰子,为“坐月子”准备。因此在古早年代,一般人是买不到腰子的;就算是产妇,最多也只能分配到七副。猪腰子对产妇的功效是恢复强腰、防止腹部松弛,可说是产妇不可或缺的补品。应用腰子的食谱日新月异,炒“麻油腰花”也成了菜馆里很昂贵的一道美味佳肴。
除了动物,植物也要同等看待,根、茎、叶、花、果实全都不能丢弃,因为生物的每个部位都各具长处。对人类而言,“全食主义”除了强调“惜福”之外,最重要的是,它能提供均衡的营养,以预防疾病入侵,减缓器官的老化。
医食同源,不可偏废
或许有人会怀疑,这些理论是否可在今日实践呢?很可惜的,二战后,科技的进化使世界人口急速暴增,如今的家畜都不是在自然中成长,为了短时间内获得更多肉类的需求,人类利用饲料、圈养方式,加入荷尔蒙、抗生素等药物,使家畜变成“经济作物”,人类擅自改变生命的韵律,最终也只有承受各种疾病的“恶果”了。
但我仍然要说,只仰赖单一性的饮食生活,就是所谓的“偏食”;无论植物或动物,将各部分加以平衡食用的“全食主义”、“以类补类”的信条,是我研究中医多年来一再呼吁的理念,“医食同源”更是历久弥新、不可偏废的理论。
不偏食地平衡食用各种动植物,就能从饮食中获得最佳的保健效果。
“三、二、一”进食法
为了避免造成“废气”并使其积存在体内,平日的饮食生活,必须努力执行“早餐三”、“午餐二”、“晚餐一”的比例原则。但是偏重晚餐的文化,中外古今皆然,这是源自于人类的生活习性,大家都认为白天是工作时间,晚餐才能一家团圆、放松和乐地享受佳肴。
但是,若以人的自然生理规律来考量,这种偏重晚餐型的吃法完全不符合健康原则,是错误的饮食模式。三餐中的原则,早餐是最丰富的,并且一定有肉类;如果旅行或出差住宿时,就非常不方便,因为旅馆的早餐都只提供蛋类、面包、茶饮或咖啡,就算有肉类,也是培根、火腿、香肠等“加工再制品”。
自战后科技文明兴起,工商业挂帅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已成为破坏自然韵律的“夜型”。朝九晚五的生活形态,只有晚餐才有余暇与心情慢慢进食,早餐与中餐自然被等闲视之。由于无法早起,早餐随便打发,甚至为了减肥而不吃,中餐则简单填饱肚子,晚餐才来好好享用美味。很多人饭后继续交际、夜游或看电视直到午夜才就寝,这样的作息循环,当然无法早起,总觉得永远睡不饱。
健康法则要有“在自然协调中生活的自觉”。
晚餐早一点吃,就寝前不吃任何消夜,尽早就寝;隔天早起外出,快乐地散步,然后吃一顿丰富的早餐。你要享受夜晚的生活,还是享受早晨散步的乐趣,你的选择将会决定你的健康。其实转换早晨与夜晚的生活方式并不困难,端视你是否真的想爱惜自己的身体。
下定决心改变作息循环,一起来享受早晨散步的乐趣。